張衛兵
朗讀相比于閱讀,更能培養學生語感,使學生在下筆寫文章時,其文字自帶一種節奏,使人神清氣爽。有效的有聲朗讀還會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文章。如分段朗讀,可以將恢弘的篇幅分割,緩解學生壓力,使之實現有效閱讀;穿插朗讀,可以集中注意力,著重解決一點,慢慢以點擴到面,解決全篇;對比朗讀,可使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形成更好的朗讀能力,并感受朗讀方式不同所傳達的情感的不同。
一、分層朗讀
為了行文思路清晰,文學創作者會對文章進行分段處理,即便如此,段與段之間仍然存在關聯,有的幾乎共同指向一個意義。對于這種情形,教師要在篇章分析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再分段,即將相關聯的段落分在一起,將文章劃分為幾個部分,使每一部分的意義區別開來。可以說,這一辦法不僅在課文的分析中發揮著作用,在課文的朗讀中,教師也可應用這種方式,緩解學生壓力,使學生在出聲朗讀時就自然地理解各個部分的意思。可以說,“細則明”,細致的劃分可使文章分明。面對具有層次感的朗讀材料,學生也能夠投入到愉悅的朗讀活動中,并根據層次調整朗讀感情。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所作,主要表達自己對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借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來表現自身天涯飄零的惆悵,這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
在詩的第一部分,詩人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及故事的經過;在第二部分,詩人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第三部分,詩人點明寫作因由目的;第四部分,詩人表達自己深深的惆悵之情,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憑借對這首詩的分層進行朗讀。即將全文分成四部分,并結合多媒體,將四部分畫面配以音樂展現。當學生讀到第一部分,與其情境相得益彰的音樂響起,與第一部分相關的畫面定格在學生面前,學生會受此熏陶,朗讀得如詩如畫,使人沉醉。學生讀到“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句關于琵琶女高超技藝的描寫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琵琶曲,讓學生感受到仿若就在現場一樣。在濃郁且不同的音樂的引領下,學生進行分段朗讀,更有助于拿捏詩人的情感變化。
二、穿插朗讀
最具感染力的教學是像散步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計劃,不成系統,能夠使這些看似的缺點成為優點的是它一定具備的邏輯。有邏輯,散步一樣的課堂才不至于亂,每個“步伐”才會落到具體的點上。而它又不枯燥乏味,不會使人一下子便能猜到下一步。那么在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中,該如何體現這種“散步”教學的特點呢?在這里,教師應規避那種將某一個朗讀環節作為一項知識實施教學,教師要跳出那個特定的包圍圈,將朗讀教學穿插在其他項教學之中,讓朗讀教學不斷從拘囿的圈子跳進跳出。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段篇章內容為核心,進行朗讀,隨后教師再進行講解,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下一段文字。這樣一來,課堂多了活力,學生也不至于長久地陷在某一知識點的教學中而感到乏味。
如《琵琶行》,教師可以穿插朗讀方法進行教學。如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這部分,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了解這部分的音義字詞,如“瑟瑟”“主人”“回燈”。然后教師再由點擴充到面,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的大致主旨,最后再去朗讀。當然,當學生已對這首詩有所了解了,這首詩完全沒有了神秘感,這多少會影響學生的朗讀激情。所以,在這里,教師可為學生提出關于本部分的問題,如:“這部分涉及到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是什么?”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領學生過渡到下一段的朗讀中。
三、對比朗讀
在學習中,最高級的對比不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而是自己同自己的對比。只有自己與自己對比,才能在差距中看到提升,在區別中看到最佳方案。所以,在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對比作為一種方法,實現朗讀教學有效性。關于朗讀,涉及到聲調、語速、停頓、情緒等內容,而這些都是要通過朗讀才可能有效把握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聲調、語速、停頓、情緒變化”對自己的朗讀效果進行不斷調整,并前后對比,選出最佳的方式。
以毛澤東的《沁園春》為例,這首詞包藏作者的胸襟氣勢,而且大氣磅礴,極具感染力,反映出詩人對未來革命的憧憬,因此,學生必須朗讀出那種朝氣蓬勃的活力和氣勢。對此,教師可讓學生在不斷的對比朗讀中,調整聲調、語速、情緒,并把握好停頓的點。例如,有學生讀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語調較快,節奏和重音都沒有把握好,詞的氣勢一下子衰弱了。在第二遍朗讀的時候,該學生則試著放慢語調,并將重音放在“北”字上。這次好多了,詞的氣勢一下子呈現出來。隨著不斷的練習、對比,學生更能獲得朗讀能力的提升。
朗讀也是讀的一種方式,由于學生在讀的時候要發聲,無論對感情的把握,還是語調、節奏上的把握,都能通過聲音反饋出來。所以與默讀相比較,朗讀更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因此,教師可汲取有效妙法進行朗讀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