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進成
關鍵詞通識教育 到課率 任課教師 管理機構
20世紀90年代,為糾正高等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分科和專門化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傾向,我國高校開始引入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當前,通識教育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方民族大學十分重視通識教育。2012年6月,將2004年成立的基礎教學部更名為基礎教育學院,專門負責全校的通識教育教學工作,包括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教學工作、通識選課與學業指導工作等方面的通識教育工作,每學期開設通識課程教學班近200個。筆者自2009年起,每年每學期申報并主講通識課《勞動合同法實務》,歷時10年20個學期,選課學生總人數近2000人。經過多年的通識課教學、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到課率低。在2012年前,到課率基本上在50%左右,有的學期甚至在40%以下。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到課率雖有所提高,但仍在70%以下,且通識課的到課率普遍低于專業課。而且,據相關資料反映,通識課到課率低的問題在全國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當前,到課率低已經成為影響通識課教學秩序和管理的突出問題。因此,深入分析到課率低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每個通識課任課老師和管理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通識課教學,加上對其他通識課任課老師、學生的調查,筆者認為,影響通識課到課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同學對所選課程不感興趣而缺課
由于種種原因,可供學生選課的時間很短,往往在系統開放后的很短時間內就搶選一空。這樣,有的同學在選課時缺乏目標性,只顧能選上,而很少考慮所選課程是否自己感興趣。好不易選上了課,雖然不感興趣也不想退,但上課的積極性不高,自然是能逃就逃。
(二)部分學生對所選課程內容聽不懂而逐漸失去興趣逃課
就法學類通識課而言,法學院申報了侵權責任法、稅法、國家賠償法等幾十門通識課。但這些部門法課程的學習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勞動合同法實務》為例,在法學專業中,以《法理學》《憲法》《民法》《合同法》等為先修課程。而實際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勞動合同法實務實務》只供非法學專業選修,法學專業禁選),除了中學階段的普法教育、大學階段的《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外,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對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更是了解甚少,部分學生甚至對法、合同等都不知道。雖然任課老師在授課時盡量用淺學易懂的方法,但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任課老師又必須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這不僅給教師授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更讓某些同學聽課困難重重。有的同學雖然知道學習法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他們很重要,但由于聽不懂,慢慢的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想盡辦法逃課。有的學生擔心老師點名,逼迫去上課,雖然人在教室,但也是在打瞌睡,或者做其他作業等。
(三)有的同學因為考研、實習等缺課
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同學在大四的時候通識課的學分還沒有修夠,只能在大四上半學期選修。但因為報名了研究生考試,而這個時期又是復習的關鍵時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部分學生通識課的到課率。有的專業在進入大四后,基本上全部進入了實習階段,有的直接是在外地實習,這樣,這些同學就是想上課也沒有辦法到課,只能請假、逃課。
(四)因為參加社團活動而缺課
有的學生是社團里的骨干,熱衷于社團活動。無論是學校組織的活動,還是學院安排的任務,他們都會認真地去履行自己的職責。當社團活動和上課時間相沖突時,上課自然就退居其次了。
(五)因為打工而缺課
因為種種原因,或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的經驗,或是因為家庭困難賺取生活費、學費,或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學生在校期間打工、兼職。當打工時間和上課時間沖突的時候,往往選擇逃課。
(六)個別同學習慣性逃課
極個別同學逃課已經成為了習慣,雖然選修了通識課,但很少來上課,有的一學期一節課也不來上。這些極個別的學生寧愿在宿舍睡覺、上網吧、逛街也不來上課。經和其所在學院輔導員聯系,這部分同學不但選修課逃課,就是專業課也經常不去上。
通過以上對影響通識課到課率的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雖然主要原因在學生,但管理部門和任課老師仍有很多工作去做。負責主管通識課的基礎教育學院、學生所在學院、任課教師應三管齊下,切實采取措施,以提高通識課的到課率。
(一)對管理部門而言
發展通識教育,首要的是學校應開設足夠的課程供學生選,但近年來,學校開設的通識課程門數實在有限。也正是因為可供選修的通識課程少,以至于學生在系統一開放便一哄而上,瞬間便將開設的近200門課程選完。筆者開設的《勞動合同法實務》,限選90人,每次都達到限選人數的上限,且在上課時仍有很多學生要求加課。有的學期都加到了120人,但仍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加課要求。因此,負責主管通識課的基礎教育學院,應通過種種渠道,包括加大宣傳力度、出臺相應的政策等,盡量開設足夠的可供學生選修的通識課。可供選修的課程多了,學生便有充足的時間選修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選到了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上課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到課率相應的也就高了。
同時,應加強宣傳,向學生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上述措施的基礎上,還應完善相關制度,鼓勵學生在大四學年前選修完所有的通識教育學分,懲戒選修但長期缺課的學生。
(二)對任課教師而言
提高到課率,任課教師是最關鍵的一環。任課教師應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全方位的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
1.優化課程內容
如上分析,法學院向全校開設的包括《勞動合同法實務》在內的法學類通識課絕大部分屬于部門法,對沒有系統學習過《法學基礎理論》《憲法》《民法》《合同法》等課程的學生,如果還是按照法學課程體系的講解,學生聽課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法學類通識課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能讓學生聽得懂是法學類通識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任課教師必須要優化課程內容。對此,筆者在近5年的《勞動合同法實務》的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改革。針對學生對法、合同等基本理論知識不甚了解的狀況,第一節課以法一合同——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務為主線,即首先向學生講授法、合同、勞動合同等最基本的概念,在學生對法、合同、勞動合同等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礎上,著重從實踐的角度,從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終止、解除等方面講授勞動合同法及其相關主要內容,以此循序漸進,大部分學生都能聽得懂,也感興趣,到課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2.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法學教學“主要是以講授法學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為主,實行一種重概念、重理論分析、重教師講授的‘黑板式灌輸教學的教學體例。教師先按照教材順序講授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然后再對具體法條進行釋義。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上課記筆記是主要的學習方式,考前背筆記是過關的秘訣。”這種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通識類選修課的教學,而申請人在主持的寧夏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民事訴訟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研究》中提出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引入對比對照法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模擬訴訟法等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機地集合起來”的法學教學方法,由于課時數、人數、上課時間、教室等限制,也不能完全適用通識類的選修課。因此,根據通識類選修課的特點,探索讓學生感興趣、聽得懂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每一位通識課任課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筆者在《勞動合同法實務》的教學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學法。即通過案例講授基本概念、法律規定,并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學生對案例教學法還是比較接受的,而且,學生學習的主動和積極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參與度也比較高,有不少的學生甚至主動要求老師多講案例。
3.完善學業評價方式
通識類選修課學生出勤率低,除了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不感興趣外,學業評價方式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在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加強過程管理,根據選課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既能提高學生到課率,又能真實、客觀反映學生實際狀況的學業評價形式、手段,也是任課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完善通識課的學業評價方式,主要應從加強過程管理著手,即強化考勤,并加大其在總分中的比例。“點名對課程到課率確有一定促進作用,雖然其促進的只是多數而非絕大多數學生到課。……點名頻率高,對到課率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因此,課堂點名是提高學生到課率的必要手段,雖然通識課一般都是大班上課,課堂點名需要大量時間,但任課教師仍應采取種種手段,如微博點名、拍照查缺、藍牙簽到等,以保證每門課有必要的課堂點名次數。通過課堂點名及時發現學生的到課情況并分別情況處理。對于因打工、參加社團或而缺課的學生,任課老師應及時將情況向所在學院反映。所在學院的輔導員、班導師、院領導等應及時和這部分學生溝通,幫助這些同學正確處理打工、參加社團活動和上課的關系,樹立大學期間仍應以學習為主的觀念。對于習慣性逃課的學生,任課教師應當堅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