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警察法學 范式 實證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北警官學院2019年院級教研課題《警察法學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YXM201981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蜜,湖北警官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警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25
近些年來,警察法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基本范疇,漸漸形成了警察法學的知識體系,學術思想和基本理論也有所創新。在研究方法上,也開始引入比較分析、歷史分析、邏輯實證分析的方法。盡管從事這一學科研究的人法學素養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基礎理論部分起步較晚,“一些基本概念仍流于泛論,有關研究方法、內容、方向及其他相關理論亦尚未形成較穩定的體系和相對有效的評價標準”。 在警察法學的研究中心,大都提到了“理論服務于實際”的觀點,以此促進警察權的重構、警察法的完善以及警察法學的創新,但是警察法學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片面的,必須放在整個社會的權力配置中進行,警察法學研究越深入,這一問題的回答就越加顯得必要。與此同時,研究方法的改進和理論體系的開放,也是警察法學研究面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學研究基本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體系中進行,很少將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引入自己的部門法研究中。法學學科之間的壁壘也是存在的,例如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之間很難和其他學科進行學術上的溝通和對話,更遑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了。警察法學屬于法學和公安學的有機統一,不僅著眼于司法和執法,也更加注重警察權的立法探討。在學術視角上,警察法學的研究應以其他學科作為支撐,不能囿于學科本身的范圍,要跳出關聯學科的外延限制,結合法哲學、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憲法學、刑事實體法學、刑事程序法學、行政法學等等學科進行特色研究,才能探索出警察法學的實踐性和創新性。
(一)從憲法學角度的考察
警察權是在國家政務引發的失范狀態下,從國家公權力中凸顯出來,被賦予了“緊急權力”的使命。 這種緊急權力在性質上屬于行政權,是幫助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除此之外,還可以行使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職能。盡管在憲法中沒有系統地規定警察制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憲法》中對政府行政權的表述以及刑事案件專門機關職權上的分工,可以總結出警察權涵蓋的范圍。 《憲法》對公檢法三機關的關系表述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監督”的關系,這種關系一度被學者稱為“做飯、端飯、吃飯”的關系。在前期以偵查中心主義的訴訟模式下,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監督是極其被動的,這對于憲法所賦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是一種弱化的體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改革,就是要強調法院的主導地位,將訴訟的中心從偵查轉移向法院。因此,警察法學的研究在涉及偵查權制度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討論的同時,也應該站在憲法學的宏觀視野中進行思量,使警察制度從不同的視角得到全面的研究。
當然,警察法學與憲法學進行交叉研究遠不止偵查權定位這一個課題。例如人權保障問題。這里所指的人權包括但不僅限于治安管理中行政相對人的人權,刑事偵查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以及突發事件中被臨時處置人的人權等。“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不過是國家權力關系法和人權法的有機結合而已。” 因此,人權不僅是憲法問題,也是警察法的問題。警察法學中有關警察權的定位和行使問題,都必須從憲法和警察法的雙角度展開研究。
(二)與行政法學的互動
在以人大為核心的“一府兩院一委”的權力構建體制中,警察權作為政府行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行使職權時,就必然受到行政權大框架的約束和監督。在我國,警察權的配置并不是專屬公安機關的權力。除了公安系統外,交通、國安、監獄、森林、緝私、民航等都可以行使警察權。因此在對警察權進行研究時,必須考慮各部門不同的特點,研究其共性,方能解決警察法學理論中警察權行使的目的、功能和價值。公安機關作為維持治安秩序的國家機關,其執法模式、執法形式一直是國家執法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執法方式也是警察權實現的最主要的方式。“適當有效的、規范化的執法程序及方式與法的有效性和權力的合理實現具有密切關聯,同時,與時俱進的執法方式充分反應了現代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及其正義理念的變革。” 伴隨著服務型法治政府的建設,人們對行政執法的期待也發生了很本性的變化。行政執法不再是簡單的“命令——服從”的模式,而是需要雙方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行政程序中。立法的修改完善逐步強化了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在程序中的平等對抗,完善了申辯、救濟權的行使,淡化了行政執法者的權力色彩,所以在對警察權的行使進行研究時,應以行政法學的整體視角展開,進行系統研究,在行政法的范疇之內,研究其基礎理論、執法行為、執法程序以及法律責任。
研究方法的改進應該是警察法學面臨的最大課題。我們應在研究方法上實現多元化,不拘泥于單一的研究方法,盡可能根據學術研究的功能設定具體的研究方法。例如學術基礎理論的研究可以采用價值分析方法,文獻基礎研究采用比較方法,執法機制研究采用邏輯實證方法等。
(一)價值分析方法
價值分析但是目前最受研究者青睞的方法,我們通常用它來論證某一原則、規則、制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或是批判某一制度或現象的非正義性。在警察法學的研究中,我們對警察權的內涵、外延、范疇以及權力運行的原理和正當性都是采用價值分析方法。警察權不僅是維護社會長久治安的公權力,它的運行更是以“暴力”作為基礎支撐的。如果不理解這種意識形態,就不可能理解警察行為及其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建構起警察法學的基本框架。當今在多元價值沖突的過程中,公平、正義、平等、自由、效率無疑與警察權的行使關系密切,我們在考量警察職能的同時必須思索其背后隱含的社會價值和政治需求:“如何促進一種更具活力的正義的社會秩序之發展,其設計不應讓社會固守于用來維持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結構之中,而是應當如何促使一個建立在平等、自由且以防止社會過度差別的原則基礎之上的正義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如果我們僅僅憑借主觀感覺在不同價值之間選擇,這并不會促進法學研究向前發展,反而會影響判斷的客觀性。“價值判斷最大的危險性在于:研究者嚴么過于重視某一問題的社會成因和歷史必然性,以至于將存在就是合理這句斷言庸俗化,也就是走向實用的工具主義,要么不顧問題的癥結所在,籠而統之地得出公平、正義與否的結論。” 所以我們需要在邏輯實證的分析基礎上,弄清問題的現狀、成因、后果,擺脫片面性和膚淺性,從而得出警察權運行的模式和機制。
(二)比較方法
文獻基礎研究一直被各法學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普遍采用。“文獻基礎研究不只是一個學術和文化傳承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對待我們民族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問題。”它不是對文字資料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一方面通過縱向比較,分析我國古代、近現代警察法學著作、制度、立法,揭示出現象、問題或制度差異背后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進行橫向比較,對外國法的制度、現象、問題以及不同國家制度間的異同,作出合理解釋,從而推進我國警察法學的建設。“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對警察制度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深刻全面比較,才會對我國警察制度的特殊性更加準確地把握。從警察國家的警察權到法治國時代的警察權,再到憲法中的警察權,警察權的行使越來越規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和特殊化。運用比較的分析方法, 最容易導致的問題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來源于西方思想,因此國外的制度總是設計精良的,以至于在總結出兩大法系的共通規則制度后,直接將其作為基礎建構我國的制度。
(一)完善概念的研究
警察法學與公安學不一樣,它有其獨有概念和特征,研究對象側重點也不一樣。公安學更多地從執法層面,權力的行使方式、技巧進行研究,而警察法學更多地是從法學方面進行合法性和規范性的審查,使警察執法有法可循。警察權雖隸屬于行政權,但它在概念上的描述并不是簡單的行政行為能涵蓋的。例如警察在訊(詢)問過程中采取的方式、手段、技巧等,這并不能在現有的法律中直接找到對應的概念,它還涉及心理學、行為學、犯罪學等學科概念進行綜合闡述。“警察法學尚缺乏內在的概念體系,能夠為精致而深入的法理分析提供多層次、體系化的支持。有一些與警察實務息息相關的重要概念,如治安秩序、社會穩定、迫切危險、警察措施等,其內部的法理結構尚不甚清晰和豐富,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警察法學總論的完善,影響到警察法學的理論體系建構能力。” 因此,在概念上厘清警察權、警察行為、警察法、警察法學等基礎性要素,既是搭建警察法學的理論基石,也是警察執法權正當性的要義支撐。
(二) 搭建合理制度架構
在整個警察法學架構中,警察權的行使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說警察法學的研究既是警察權力行使正當有效性的理論基礎,也是權責一致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整個制度的架構必須圍繞警察權的行使展開,涵蓋權力的主體、行為、法律關系、程序、責任以及救濟等。在主體方面,需要結合行為的性質考量執法資格,特別是在交叉領域和法律規定的空白領域,如果警察作為權力銜接或權力兜底主體,特別是在“一體化作戰”的情形下,一方面是對警察服務功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要制約這種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如何來制約這種自由裁量權呢?首先就需要在法律關系層面,厘清警察職權、執法優益權、公民請求權之間的關系,從法律關系層面分析警察執法中的每一個環節,使警察法學的研究在法律關系的框架內層次化、體系化。其次是從價值層面對警察法學進行架構,在危險預防和秩序維護中,選擇何者優先的問題。公正這個概念從來不是絕對的,公正的含義也包含允許用一部分利益的犧牲來維護較大的利益或者防止較大利益的犧牲。因此在回答價值選擇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在制度架構中直接進行價值取舍,應區分不同情境中可能承載的最終價值目標及其程度,并結合實踐對價值進行一一分析,充分發揮經驗實證和邏輯實證的分析思維,從而形成警察法學獨有的體系見解。最后,警察法學的建構不能固步自封,雖然其有自身明顯的特色, 也必須放在大法學學科之下,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從憲法淵源角度出發,在法理中深入研究和塑造基本概念,借鑒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框架,搭建有自身特色的理論體系,“越過學科歷史和思維定勢的藩籬,精益求精地在安全價值與常態法價值秩序之間構筑警察法學的理論體系,是當代警察法學研究需要直面的使命。”
注釋:
王喆,黃誠.警察法學教育研究反思與展望[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4):105.
劉茂林.警察權的現代功能與憲法構造難題[J].法學評論,2017(1):31.
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51,531.
陳蘭英,張彩鳳.基礎與范式:中國警察法學的研究前景[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8.
張彩鳳.警察與法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22-26.
蘇宇.論警察法學理論體系的獨立性及其構建進路[J].中國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