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專利侵權 善意 單一賠償規則
作者簡介:王譯萱,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知識產權法。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42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專利法司法解釋(二)》第25條明確規定,善意使用侵權產品者如果能夠證明使用的被控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且已支付了合理對價,那么不僅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承擔停止使用的侵權責任,而且可以在不支付合理使用費的情況下,繼續使用侵權產品。上述規定突破了“使用者停止使用專利侵權產品”的做法,同時也拋棄了司法實踐過程中衍生而來的“向專利權人支付合理使用費”的做法。我的專利侵權判賠金本就較低,再加上司法解釋(二)“一刀式”硬性突破,對專利保護力度來說是一種削弱。本文將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論證對專利侵權產品的使用是否根據侵權產品的使用價值進行分類規制更加合理。
“使用侵權不停止”一刀切的規制方式,對于加工制造型專利產品而言無疑是一個重擊。加工制造型專利設備屬于工作母機,投入回報本身就有周期長,若被善意使用,且無法要求其停止使用,那么將會阻礙專利權人根據受損狀態向侵權產品制造者索取較高賠償額的機會。并且打破了專利權人的因創新而帶來的壟斷市場,吞噬了本應屬于專利權人應由的市場份額,故筆者認為應當將侵權產品進行“日用消型專利產品”與“生產資料專利產品”的分類,根據向對應的使用手段進行分類規制,相對于“一刀切”或許更加合理。
《專利法》所說的使用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一般是指利用專利產品,使其技術功能得到了應用。使用的專利產品可以有不同的類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對專利產品的直接使用,以期獲得其產生的效能,例如利用獲得專利的制暖設備來取暖,我們則稱之為“日用消費型專利產品”。當然,在很多情況下使用者將專利產品作為手段或者工具用來“再制造”,例如在機床上安裝獲得專利的電焊工具生產其他產品,我們稱之為“生產資料專利產品”。使用者在使用專利產品時,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達到使用效果,如使用專利磨面設備加工面粉,則將專利磨面設備稱之為“整體機”。如將獲得專利的石磨作為零部件應用在石磨面設備中,則稱之為“零部件”。在專利產品作為“零部件”使用時,根據其在整個生產結構中是否起著實質性作用,作為實質部分來使用,又可以將“零部件”分為實質性零部件與非實質性零部件。
進行侵權專利權實證研究前,我們首先要賦予研究對象一定的限定條件,在保證定量的基礎上,才可更好的觀察變量,即侵權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作為“消費品或生產資料”抑或作為“整體機或零部件”而產生裁決侵權與否,承擔責任與否的裁決。
本文中所設定的研究基礎為:一是涉案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在有效保護期內。二是所使用的涉案專利產品的技術特征完全落入了專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三是使用者可舉證證明其使用的專利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不知且不應知涉案產品為侵權產品,且被訴侵權產品的使用者了舉證證明其以支付合理的對價。如通過正當渠道購買或租賃等方式。

由此不難看出,當使用者使用的侵權專利產品作為“生產資料產品”時,若用作整體機時,在實踐中使用者為實際受益者,依據法律規定能夠較容易的認定其有使用涉案侵權產品的行為。應當要求善意者停止使用侵權專利產品,但基于善意可不承擔賠償責任。若將侵權專利產品用作零部件進行實質性使用時,即將該侵權產品作為另一產品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使用結論同于作為整體機使用。如果將侵權產品作為其他產品微不足道的組成部分,進行進一步加工、處理而獲得后續產品的行為,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同作為整體機或實質性零部件相同的判決,也出現了不同的判決,如在宋俊欽訴得勝公司、星新花炮廠(ZL2011XXX507.1)法官認為,作為實際受益者的被告星新花炮廠有使用涉案侵權產品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5條規定,在此案中,法庭認定星新花炮廠有合法來源,可以不停止使用。
作者認為,在善意使用者使用侵權產品作為非實質性零部件時,應當與直接使用整體機或實質性零部件嚴格區別開來,從而架構延伸保護。當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使用者利用原始產品進一步加工或處理而獲得后續產品的行為屬于“依照法律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構成侵權。但專利權人不應當控制對該加工或處理后的產品的后續使用行為。法官在考量實質性差別的同時,還應當考慮延伸保護規則的可預見性、善意使用者的投入成本、市場良性運作等問題。美國專利法為了延伸保護范圍,規定了以下例外情形:
其一,按照專利方法制造的產品,經過后續加工、處理有利于實質性變化。
其二,該產品成為另一產品的微小而不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類實際上避免了專利權人挾持他人后續的投入,崔國斌教授對此表示肯定。
1876年,美國法院在“Perrigo v. Spaulding”一案中,創立了“單一賠償規則”。專利權人可以在侵權產品制造者或侵權產品使用者選擇一方主體請求賠償,專利權人在得到制造者的賠償后,侵權產品使用者可以繼續使用該產品。紐約南區法院解釋對此解釋說,專利權人出售專利產品且獲利,在其產品被侵權的情況下,獲得受損的全部補償,就如同自己銷售而獲得相對應的經濟利益。當專利權人獲得“單一賠償”后,使用者相當于獲得了專利權人的許可。美國高院在1884年的“Birdsell v. Shaliol”一案中對“單一賠償”提出了限制,侵權產品制造者對專利權人的損失進行充分補償后,才能免除該產品的銷售和使用者的責任。也就是說,專利權人在沒有得到充分補償時,有權對侵權產品使用人提起訴訟,而侵權產品使用人將作為共同侵權人。1952年的《美國專利法》第284條,對侵權產品使用者進行了責任規定,且沿用至今。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假設侵權產品的生產者對權利人進行了足夠的賠償,那么專利權人將喪失要求侵權產品使用者對使用行為進行賠償,可以說這是對購買者一定程度上的默認許可。本法的制定后,不僅方便了法院對專利侵權產品使用者的責任規制,更是對市場活動的參與者提供了可預測性的法律后果。

美國的專利法已經過上百年的演變,具有相對成熟的規制規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后,使用、銷售、許諾銷售、進口該產品的,不視為侵權,不僅如此,購買專利權人或專利權被許可人制造出售的專利產品的第三者使用或銷售該專利產品的也不視為侵權。這是被各國專利法所普遍承認的。也就是說,專利權人的損失得到全部補償后,制造侵權專利產品的行為等同于“專利權許可的單位或個人”制造的專利產品,而專利侵權產品的使用等同于“第三者”,在法律性質上來講,美國的“單一賠償規則”是符合專利法的立法宗旨的,同時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了平衡。
將我國《專利法》第70條、專利法司法解釋(二)第25條與《美國專利法》第284條相比較,針對專利侵權產品使用人的責任處理有很大的差異,美國幾乎解除了對專利侵權產品使用人的全部責任,而我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善意的侵權產品使用者的利益。但是,在現實案件中,侵權產品使用者一般情況下都會主張自己為善意的即主張自己不知道使用的是專利侵權產品,而專利權人很難證明其使用是惡意的。此時,我國法院一般會判定侵權產品使用者的責任為停止侵權。讓使用者停止使用侵權產品,將會直接影響使用人的生產運作結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或信譽損失,這對主觀上善意的使用者來說,雖然不認為其使用行為為專利侵權行為,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有賠償責任,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對善意的使用者來說,是不公平,且不合理的。
為了更好的發揮專利產品的商業價值,維護專利權人因創新成果而帶來的市場壟斷效應,且平衡專利涉及各方利益,應當根據專利產品自身的價值及其相對應的用途價值,在維護專利權人應有的利益之上進行理智規制。
參考文獻:
[1]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閆文軍.專利侵權產品使用者之停止侵權責任分析[J].知識產權,2015(9).
[3]馮曉青,劉友華.專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