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占有 物權 占有轉移 占有類型
作者簡介:婁逸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7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45
在我國的理論體系之中,占有的概念具有事實與規范的二重性。占有的有無以事實控制力為必要條件,占有的歸屬以規范認同度為評判基準。 由此,占有乃是一種事實而非權利。這樣規定主要是出于如下的考慮:第一,就宣示意義上來講,占有乃是一種對物現實的支配控制。對物的支配控制應當理解為是一種事實狀態為宜。通常的觀念是,通常不將一種對物的支配控制理解為某一單獨權利。第二,將占有理解為一種權利,會導致法律體系的混亂,物權乃是對物占有使用支配收益之權。所有權為完全物權兼具上述技能,用義務擔保物為定物權,不具有占有處分機能。若將占有理解為一種權力,占有之內容勢必在一定范圍上與上述物權重合,那關于所有權的規定將部分成為具文,造成法律規則的混亂和立法資源的浪費。第三,將占有理解為一種權利,不利于保護占有人的利益,占有人取得占有的依據,在于對債務的支配控制,在于占有本人是否為完全行為能力人,有所不問,一旦將占有理解為一種權利,那取得占有即可能為雙方法律行為,又可能為單方法律行為。在單方法律行為時,限制行為能力人,取得占有,而在雙方行為之中,限制行為人取得占有,需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此項規定,更將無行為能力的人排除在取得占有這一概念之外。有人或許認為取得占有乃純屬利益之法律行為。實則不然,因為占有并不一定都是占有權,即便是所有權占有,在特殊情況下,占有人還負返還原物賠償損失的責任。第四,將占有理解為一種權利與法律邏輯相沖突。占有分為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有權占有是一種權利,在有權占有中,自不成問題。但無權占有之中,法律邏輯明顯存在漏洞。任何權利都有權利依據,若該權利依據合法,則該權利受到法律保護。若該權利依據不合法,則該權利不能受到法律上的合法保護。在無權占有之中,占有權缺失,那此時作為權利的占有,應當不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但依據我國法律規定,無論是民法還是刑法,無權占有在原則上亦得到保護。第五,這一概念還可以與民法上的另一概念,無權代理作比較。代理的法律后果原則上,由被代理人承擔,代理人與法律雙方當事人所欲達成的法律效果無直接關系。代理既不是權利也不是義務,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未成年人可以為代理行為。我國法律對無權占有和無權代理都采取限定保護的原則,并且兩者在法律構成上也都以無權作為前提。比無權代理,應當認為占有非屬一種權利,乃為事實狀態的依據,相類似情況,相似處理之原則。
在羅馬法和傳說日耳曼法傾向認為,占有是一種權利,這主要是為了凸顯所有權的獨立地位,加強對占有的保護。依據我國現行規定,占有在特定情況下,比如所有權占有,亦可以享有類似權利的法律保護。我國民法規定的占有人可以依據占有,提起訴訟,行使物上請求權。出于保護占有的考慮,將占有一方事實演變成一種權力,實際上并無必要。現今的歐美各國,傾向認為占有乃是一種事實而非權利。
占有乃是一種事實狀態,是指占有的取得或者喪失行為,它既不同于遺失等可歸于自然事實的占有或喪失,也不同于埋藏物發現等形式上占有要素。 這在上文中已經詳細論述,占有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即自主占有與他主占有、善意占有與惡意占有、直接占有與間接占有。這三者的分類依據如下:
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的區別在于占有的目的不同。自主占有的目的在于實現自己對于物的占有的支配和控制,他主張占有的目的在于實現輔助他人對物的支配控制。
惡意占有和善意占有。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的區別在于無權占有。善意占有在于占有人,不知無權占有的事實。惡意占有在于占有人明知無權占有的事實。善意和惡意完全由占有人的主觀狀態決定。
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的區別在于占有的對象不同,直接占有,分為債務人直接占有和占有輔助人占有。這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占有人人所支配,控制的是物的本身。而間接占有之中占有人支配的是對標的物的請求權。這一請求權通常是物之返還請求權。
原始取得的占有和創設取得的占有。原始取得的占有是指不依靠他人取得的占有,比如時效、事實行為等。而繼承取得則是依賴他人取得的占有,比如轉移、繼承的一系列方式。
一個占有事實中可能包含多種占有狀態,在判斷狀態時必須注意分析不同的占有構成要素。理想的分析模式如下:一是先分析占有取得的模式,是原始取得還是繼承取得,再分析取得模式的理由在于明確標的物的權利狀態。若為原始取得,原標的物上的權利歸于消滅。占有人行使對標的物的權利并不受任何限制。若為繼承取得占有,原權利人在占有上的權利并不消滅,占有人所占有標的物的行使權利受到標的物的原所有人的限制。二是在明確了標的物的權利狀態后,分析占有目的是自主占有還是他主占有。只有自主占有才發生先占問題。同時自主占有人和他主占有對于標的物的損毀負有不同的責任。三是在明確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與占有人的處分權限和處分心理直接相關。此后,應當分析占有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首先,直接和間接占有之間明顯區別,稍加區別即可分辨。其次,通過審查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還可以對占有的本權狀態有初步的了解。若一方主張間接占有,另一方可主張交付權利憑證以供檢驗。若一方主張為直接占有,另一方主張其標的物及其權利憑證。如果另一方無任何理由相信對方所主張的事實,那自然無謂過失。最后,應該明確在人的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人的主要區別在于必要費用支出,償還請求權;賠償,損害的范圍可以通過上述掌握的事實判斷占有人的占有為善意和惡意。
依據我國法律規定,占有的轉移在于通過交付實現。無論動產不動產的轉移,實現均是通過交互實現,登記僅僅是物權變動不動產所需要的條件,與不動產的交付無關。換而言之,不動產的交付不足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也并不需要以交付為條件。我國的不動產變動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現實支付;二是占有改變;三是指示交付;四是簡易交。
這里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不動產的占有為何不以登記為要件;二是占有改變在交易中的特殊性。
第一,不動產的占有轉移與動產的占有轉移方式并無不同。但不動產的物權變動卻與動產物權變動差異較大。這歸根結底是在由占有權自身的性質和登記交付的功能所決定的。占有本身是一種事實狀態,而物權變動是一種法律行為,雙方構成要件有差異,理所當然。第二,登記的功能在于提供信賴憑證,向外詔示物權變動的效力。交付在于產物權的變動過程,交付與登記的實際使用作用很大程度上均在貫徹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雙方功能有重合之處,若將兩者并列有浪費司法資源之嫌。至于為什么要以登記而不以交付作為不動產變動的標準,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同交付相比較,登記的主體由買賣雙方當事人擴展到買賣雙方當事人和經過國家認可的特殊登記機構。登記原則下的政府介入的力度和公法色彩明顯大于交付,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動產價值大,涉及利益廣,為當事人慎重交易,減少日后沖突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繼承德國民法接軌世界法學的潮流。
占有改變是在所有交付中最為特殊的一種,現實交付是直接讓人,權利人實現對于現實支付支配的控制屬于直接占有。繼承占有只是支付,是指交易中一方并不現實占有標的物,而讓與他人有關的標的物的請求權。受讓人以此向第三人主張行使權力,其屬于繼受取得占有。自主占有,間接占有。簡易交付是現實交付的簡單版本,指的是受讓人在已占有標的物的情況下,與出讓人達成讓與合意直接取得所有權的交付形式屬于他主占有向自主占有轉變,繼承取得占有。直接占有而占有改訂則是出賣人與買受人達成協議,由出賣人繼續占有占有標的物而將物的請求權讓買受人,以代出賣人的現實交付。占有改變的構適于請求權交付相近似。同樣是以請求權代替標的物以進行交付。不過兩者的區別在于出賣人本身仍占有標的物。占有改變的效力弱于其他多種交互方式,在物權變動之中,以擔保物權為例,在質權的設立中,動產質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后并經由出資人將質物交由質權人占有時質權設立。質權交付的方式包括,直接支付,簡易支付,指示交付,但并不包括占有改定。占有改變的特殊性在于占有改變中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特殊性和依賴保護利益的喪失,舉例加以說明,假設甲與乙相已購書,甲乙達成合意于10月1日100元向乙購買書10冊。雙方約定10月3日交付,甲于10月3日向乙支付100元,甲向乙表示欲用該書幾日,以每天5元價格向乙租,乙同意。本例為典型的占有改變。雙方權力義務簡化如下圖:
甲乙之間實際上發生了兩個法律行為,一是買賣行為;一是租憑行為。通過買賣行為,乙將所有權轉移甲,甲替代乙成為成為十冊圖書的所有權人。理論上講此時的占有應當隨所有同一轉移。但是在10月3日,乙與甲簽訂租賃契約重新獲得對物的占有,而甲將失去對物取得的占有而獲得對物的返還請求權。乙與甲達成合意,以物的返還請求權代替實際履行10冊書的請求權。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占有與所有的分離。占有和所有的分離會使得所有權弱化效力。因為占有使用收益的前提,失去所有權僅僅剩下處分的機能,幾乎不能發揮所有的應有機能,使得所有權空洞化。另外,交付的重要功能在于公示物權變動。在指示交付中,物質占有人是第三人,出賣人向受讓人與返還請求權自不成問題,然而在占有改定之中,出賣人自身仍占有標的物,第三人難以直知出賣人是否仍保持對物的所有權,而且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占有推定的制度,既是對物質占有,推定為物權占有。縱然有權占有,不一定為有所有權,但出賣人原系物之所有人,與標的物之間聯系密切,其與買受人的交易又缺乏憑證。在此等情況下要求第三人承擔交易人有權處分人的風險有所不公,且提高交易成本不利于交易安全。占有的宗旨在于實現對物的利用。占有是明確物之權利歸屬的重要要件,也是物的占有。
注釋:
車浩.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實與規范[J].中外法學,2014(5):1180.
常鵬翱.占有行為的規范分析[J].法律與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