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票據無因性 法律信任 弱關系 社會資本 社會信任
基金項目:本文受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四川藏區法律信任狀況與社會穩定關系研究”資助(編號:13szyqn22)。
作者簡介:王波,西南民族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民族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50
票據無因性是票據法律體系的基本特性,是商貿領域社會信任與法律信任結合典型例證。以往理論多認為,票據無因性是由經濟流動需求與法律技術處理造成的。本文從法哲學、法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以期揭示票據無因性之所以存在具有更深刻的必然性。
票據的傳統功能包括匯兌支付和信用媒介。隨著電子通信技術進步,匯兌支付功能可被部分取代。而社會信用媒介功能可以減少支付環節的時間成本,至今仍無可取代。可以說,現在信用功能已成為票據的核心功能和價值所在。
實際應用中,票據基礎關系和權利義務關系在時間線上被隔離,權利關系的實現在地域上被間隔。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分離導致票據具有無因性。在法哲學視角下,各種權利義務的分離不是票據行為法律邏輯的產物,而是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規范時通過技術手段適應票據應用實踐的結果,是在法律政策上的技術性處理。 在法經濟學視角下,票據無因性規則能有效降低民商事主體的經濟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因此票據無因性的價值取向是增進效率。
有學者據此指出 ,票據無因性制度原則潤滑商貿流通,降低了民商事活動交易成本。本文作者認為,該觀點割裂了票據關系與票據繼承關系的束縛性關聯。票據無因性理論和制度原則,使票據行為簡明,脫離了繁雜的票據基礎關系,便于交易者接受票據;同時在票據轉讓過程中,免去了票據持有人的風險責任,有力保護了合法票據持有人的權利,鞏固了票據信用功能的發揮。
貨幣和票據在流通支付匯兌功能上有相似性,但不同于國家強制保障的貨幣,票據的流通能力是在市場實現的。有學者認為 從法律演化多角度出發,票據法律制度歷經長期進化,選擇了一種低成本的權利分配形式與實施程序。
從更寬廣的視野分析,票據無因性的成因與形成機制,來自人類經濟活動范圍持續擴大,經貿活動規模持續升級——也正是因為幾個世紀以來,跨國經貿活動的發展積淀,票據法是目前世界各國統一程度最高的部門法律之一。
商貿活動中,合同訂立步驟繁多,交易雙方都需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但無因性原則卻讓票據流通迅捷。19世紀的歐洲學者就曾注意到,票據持有人比如銀行家,對導致產生交易的原因進行忽略,“無論票據是因為買羊毛或是賣葡萄的原因產生” 。這種對待票據無因化的輕松心態,除了學界上現有的為保障商事貿易活動效率和安全的通用說法之外,還可從現代社會學重要應用研究領域,以社會網絡學視角進行闡釋:
(一)弱關系視野下的票據無因性的成因
社會網絡學的一種分析方式是,用強關系與弱關系進行對比。在該視角下,交易雙方訂立合同步驟之繁復與票據流通兌現之快捷,就形成了鮮明對比。以該理論分析票據流動的無因性,可以認為,與格式合同相比,票據流動更接近于弱關系——雖然和合同一樣,票據也基于雙方的互利互惠,但在票據行為雙方的互動頻率、情感強度、親密程度及交際成本上,票據關系是商事活動中的弱關系,而弱關系的種種特征都有利于與票據及其載荷的資金、資本和商業信用流動。票據無因性不但保障了票據關系流動的順暢,也保障了流動速度的迅速。
(二)法社會視野下對票據無因性進一步深入分析
票據是社會經濟交往中事關資金、商品等資源的調集憑證。這與社會資本存在著某種可能的同構性。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和能力的度量值。布爾迪厄(Bourdieu)認為 ,社會資本是象征性資本,是建立在群體對個體支持的層面上的,群體形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的關系網絡。這個社會關系網絡依靠群體的充分認知和共同認可,也是其成員獲得信用的“信任狀”。社會資本與信任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以帕特南(Putnam)為代表的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任與社會規范社會網絡都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特征,可以通過推動協調和行動來提高效率。
盧曼(Luhmann)進一步指出,信任通過超越可用的信息,以及把行為期待一般化(其中以內在有保證的安全感取代那些缺失的信息)可降低社會復雜性。值得注意的是,盧曼還把信任分為人際信任和系統信任,后者建立在高度分化、復雜的社會關系基礎上,是降低系統復雜性的有效載體。沒有系統信任,現代社會各種復雜的社會系統、社會成員網絡所帶來復雜性將會使普通人無法理解。
吉登斯(Giddens)指出,信任是人們對現代社會技術性規則正確的信念。在闡釋社會信任機制的過程中,他提出了“脫域”(disebeding)這一重要概念。脫域對應的是古代或日前現代社會的傳統社會信任關系系統。在現代社會,社會關系互動交往的鏈條如此之長,以至于社會關系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都分離開來,不再具有樸素可見的、地域性的相互關聯。那些基于地域性、基于耳目感官所及的社會行為機制,被人為抽象體系、人為抽象系統所取代。票據制度體系就是典型的脫域案例。票據無因性是在長期經濟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時間跨度上從中世紀后期延續至今,地域范圍上從歐洲海岸、商船擴展至當今全球經濟貿易的各個角落。
吉登斯概括了現代性的時空分離、脫域等特性。這些特性在愈發大范圍、高頻率的現代經貿活動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今天,處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信任專業的符號系統——典型如貨幣、票據,以及專家系統(高度職業化的社會崗位,諸如醫生、律師、精算師等等)。基于前述分析,作為社會資本重要組成構成的社會信任,對票據這一專業系統的信任,不是可以與否的問題,而是配置是否完善的問題。
(三)東亞傳統社會的社會信任與法律信任特點
現代社會因高風險和相互依存性,對社會信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會資本分析研究中,人際信任是社會資本的核心元素。
韋伯(Max Weber)指出東亞人的信任建立在血緣共同體的基礎之上,即建立在親戚關系或準親戚關系之上,它不同于信仰共同體中建立的普遍化信任,是一種特殊信任。福山(Francis Fukuyama)則不加掩飾地尖銳指出,東亞文明體特別是指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的華人社會、歐洲意大利法國以及美洲天主教國家的社會與美國、日本、德國相比,后者的信任半徑要遠遠超出。他把誠信作為一種社會資本。低信任度國家對血親以外的他人存在極大戒備,所以這些國家很難發展出大規模的企業集團,而往往停留在家族企業層面。信任度高低與文化傳統確有相關。
費孝通著名的“差序格局”描述了中國傳統鄉土社會倫理秩序的特征。有學者據此提出了“信任差序格局”,這個概念將費孝通差序格局運用到了中國民間信用的演進規律。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經濟生活中的信任半徑不斷擴展和延伸。 傳統中國社會血緣、地緣關系作為交易范疇的首屬群體(primary group),只能向超血緣的、超地緣的,以業緣關系為交易范疇的次屬群體(secondary group)進行演進。西方學者近年關注中國的“關系”的社會學意蘊,其實中式社會信任格局之所以很大程度不同于歐美,就在于社會信任與期待里面不確定交互性,中式的權利義務付出是非成文式的。由于義利觀以商業為賤業傳統,缺乏明示契約性,中式“關系”社會網絡中的個體向其他人進行交互,不期待也不確定何時以及通過何手段得到期待的回應。這樣的關系不得不更多依賴血緣、婚姻友朋、同門鄉黨關系,自然影響了社會信任半徑。
票據法是全球統一性非常高的技術性部門法律。應坦率承認,我國的《票據法》至今保留了第十條這樣的特殊條款,其合理性嚴重存疑。事實上,在我國票據制度實踐中,法律實務界對現行的票據法律制度一直有很強的修改意愿。由于“無真實交易關系的票據買賣案例大量涌現,因此票據立法與現實的沖突成了當前司法難題。” 真正承認票據無因性理論,修改我國現存票據無因性相對條款,盡量擴展其適用空間,應為我國票據理論界的共識。
最后,探討信任就離不開風險控制。“脫域”的現代社會系統勢必會帶來風險放大的問題。目前我國傳統社會生活信任半徑誠然較短,信任范圍誠然較窄,社會信任環境建設也亟待加強,社會資本的現代性意蘊(概言之,就是高度技術化與高度信任)仍處于快速發育階段,但中國的票據法制度建設不能因噎廢食。畢竟,票據法律制度進步是一個過程,期間雖然可能讓不良主體票據有空子可鉆,雖然可能會付出一定的管制成本代價甚至是司法成本,但從長遠看,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有助于法律信任的培養和加強。
注釋:
陳芳.票據無因性之新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3(4):529-534.
于曉今,于桂音.淺談票據無因性原則[J].中國科技信息,2008(3):139-140.
錢洪.我國票據無因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0.
劉秀春,胡海濤.票據無因性之經濟詮釋[J].河北法學,2005(5):122-127.
傅立英.論票據無因性[D].中國政法大學,2001.
施米托夫著.國際貿易法文選[M]. 趙秀文,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65.
Bourdieu, Pierre 1986,“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 byJohn G. Richards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時辰宙.信任半徑、聲譽效應與民間金融組織的演化和發展[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2):72-77.
李軍,王德勇.對我國票據無因性制度的再思考——兼論《刑法修正案(七)》第五條對我國票據無因性立法、司法的影響[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