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證 公證員 繼承權 審查核實
作者簡介:林慧芳,福州市閩江公證處,四級公證員。
中圖分類號:D92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204
近日,我所在的城市許多地方都在進行拆遷改造,拆遷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祖屋的拆遷巨額補償款的繼承,走公證途徑是上上之選,速度快,成本低。從業多年,當事人來申請繼承權公證,每次聽聞當事人早年喪父或喪母的案例,公證員的玻璃心就碎了一地,同情當事人的境遇,舍身處境的想象一個幼童是如何成長的,心痛之余就想著順利的幫助眼前的可憐人拿到巨額的拆遷款,這也是已逝人的心愿,隨之問題就來了,被繼承人英年早逝的,大多存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公證員不僅需要審查被繼承人的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時間,還要審查被繼承人父母死亡時間,這個死亡的先后之差整個繼承法律關系也是相差甚遠,這就涉及法定繼承中的轉繼承和代位繼承的情況,轉繼承和代位繼承是特殊繼承方式,它的復雜性不僅要求當事人更多的證據材料,相應的,公證員需要審查的內容也非常多,面臨的難度和風險也是極高的,在此類案件中,公證員的心路歷程也是一直在轉化,筆者很負責的告訴你,公證員確切的說是一個百變超人,所謂的俠骨柔情、悲傷情緒都是深埋心里,面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需要我們冷靜得思考、嚴謹認真細致的構建案件的人物關系圖,確保做到所有繼承人無遺漏,但對于繼承人中有的死亡時間年代久遠,派出所無檔可查,無任何其他證據材料相互印證的情況下,單憑當事人的一張嘴陳述,你叫公證員如何辦證?
對于死亡年代久遠,無《死亡醫學證明》,也無居(村)委會或衛生站(所)出具的證明公安司法部門出具的死亡證明,也無殯葬部門出具的火化證明,此類情況公證員該如何確認繼承人死亡與否以及具體死亡時間?找個證人?真正認識、熟知也早已去世,個別繼承人為了快速達到自己的經濟目的,故意隱瞞繼承人的數量,甚至提交虛假證明材料,這給我們公證員帶來極大的風險,這就需要公證人員進一步調查核實。調查,公證員有調查權嗎?由于公證機構的身份轉變,從過去的國家機關,轉變成了現在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公證員并沒有被賦予法律調查取證權,因此使得公證員的調查取證權益受到阻礙。在現有的公證制度和公證地位上,公證員只能祈求上蒼賦予他一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一)單獨詢問所有繼承人
公證談話筆錄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履行告知義務和核實確認相關法律事實。
1.履行告知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 27 條第 2 款的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并將告知內容記錄存檔”。《公證程序規則》第 21 條也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告知其在辦理公證過程中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告知內容、告知方式和時間,應當記錄歸檔。”
由此可見,公證告知是公證機構及公證員的一項法定義務,告知不是為了逃避我們公證員自己的執業風險、規避審查責任,而是維護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當然也對公證責任風險也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有一個繼承案件,被繼承人的父母在解放前死亡,無任何死亡證明材料,在此情況下,當事人就找了與其父母年齡相仿的證人來證明,在作證人證言之前,本公證員首先就告知其證人的權利義務,再次告知證人如實作證的義務,如有虛假陳述導致嚴重后果,公證機構會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普通老百姓對法律責任這幾個字還是有敬畏之心的,也不敢瞎編亂造;在我們公證工作實務中,告知主要涉及每個公證具體事項的定義、主體對象、內容、行為、后果等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具體概括包含公證程序和實體法這兩方面,其中,程序上的告知主要指對于當事人權利的一些概括性告知,告知當事人在辦證事務中的知情權,例如公證申請的回避權、提出復查申請權、辦證期限等告知內容;實體法上的告知主要指具體所申辦的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及法律后果的告知,使當事人明白辦理該公證申請所帶來的后果,避免給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公證實體上的告知公證員應對具體的法律問題進行不同的針對性告知。
2.核實確認相關法律事實
談話筆錄的另一部分內容主要側重于公證事項的查證核實過程,這也是筆者之所以建議辦證過程為何要單獨詢問,避免存在當事人之間相互串供的可能性,詢問時不能套路式的詢問,針對不同的當事人提問不同針對性的詢問,詢問過程也是當事人某些特殊要求的自我確認。
《公證法》第 28 條、第 29 條賦予了公證員對公證事項審查核實的職責。《公證程序規則》第 27 條也規定:“公證機構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核實公證事項的有關情況以及證明材料:(一)通過詢問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核實;(二)通過詢問有關證人核實……”第 29 條第 1 款又規定:“采用詢問方式向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證人了解、核實公證事項的有關情況以及證明材料的,應當告知被詢問人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及其法律責任。詢問的內容應當制作筆錄。”詢問筆錄核心價值是承辦公證員對已搜集的證據材料相互印證或者是對存疑的待證事實進行核實確認。
3.詢問注重細枝末節、旁敲側擊
筆者辦理繼承權公證時,經常會單獨詢問當事人,是否有給被繼承人做忌日,如有,忌日是哪天?筆者所在的城市當地有個風俗叫“做忌”,生者給已故的人做忌以表孝心,忌日大多以被繼承人死亡的農歷時間,因此,問忌日有助于查明被繼承人真正死亡日期(在大多繼承案件中,當事人只能提供派出所的戶口注銷證明,但是戶口注銷日期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日期)。詢問時應盡量詳細,耐心,從側面詢問,也許能獲取更多的案件情況,還原事實真相。
例如,有個繼承人未婚無子女,詢問時可側面了解該繼承人因何種原因沒有結婚,單獨詢問幾個當事人如口供一致,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盡管沒有其他證據佐證,但是公證員做到了內心的確信,繼承公證從受理到出證,其實是公證員自由心證的形成過程。對當事人進行詳實的詢問,引導當事人搜集現有的證據材料或者提示當事人去有關部門搜集、復制有關的證據材料。繼承公證從受理到證據材料審核到最后出證,實際上存在一個公證員自由心證的過程,案件的所有證明材料、當事人的陳述必須能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才能夠出具公證書。
(二)運用孫悟空的“火眼精金”,察言觀色
公證員在辦證過程中,對于案件的關鍵人物一定要面見,面見時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微表情如神態、神色、語氣、動作等,當事人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具備反偵察的能力,我們憑借著這雙“火眼精金”察言觀色基本可以判斷當事人陳述的真實性。
(三)強化核實職責
公證員慣常的辦證模式是,根據當事人提供的所有證據材料來證明有關事實,但是當事人畢竟是門外漢,證據的缺失不知道去哪里搜集,也不知道從何入手,公證機構應深入學習“放管服”的精髓,開通綠色通道,發揮便民有益、專業精準、優化服務的特色,公證員應當從證明專家逐漸轉變為探案專家、證據專家,公證員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社區村委單位盡調。從被動接收證據變為主動調查取證的辦證模式不僅有效防止了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的問題,而且通過綠色通道增加了公證處辦證量,提升了公證效率、公證效能、公證口碑,贏得社會的認同。
(四)加強和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
完善我國的戶籍登記制度和婚姻登記共享機制,呼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民政、公安、住建等相關部門應授權公證機構,公證機構上網即可審查婚姻登記信息、戶籍登記死亡注銷以及親屬關系、不動產登記、銀行存款基金證券等相關信息,為公證機構獲取和核實當事人的信息提供便利,這樣既能保證調查取證結果的真實性,也可提高辦證的效率。
公證員對辦理的每一個繼承案件都會自然而然的代入,悲戚同情當事人所遭遇的所有不幸,每天睡覺前都會重復播放當事人的每句訴說,感受著當事人的感受,他們也有一顆玻璃悲憫之心,故此,我們應該守護著這顆玻璃心,誠信對待。
參考文獻:
[1]范小龍.做一個純粹的公證人[J].中國公證,2019(2):14-15.
[2]閆巍.試論繼承公證中的調查取證難點及措施[J].法制與社會,2019(2):100-101.
[3]石晨誼.繼承權公證被撤銷 登記機構是否要撤銷登記[J].中國房地產,2018(34):42-44.
[4]王娜力.我國獨生子女繼承父母房產的現狀及立法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8(20):131-132.
[5]吳軍萍.轉繼承中的兩個常見問題——以一宗繼承權公證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7(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