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生
[摘 要] 面對特別學生,德育校長應該啟發班主任找到突破點,重心要放在理解學生特質、做好學生工作、相互促進提高上。
[關鍵詞] 學生特質;教育;基礎
剛走出大學校門不久,一些初次擔任畢業班班主任,心中難免有些忐忑,感覺有些不適應,但班主任的職責又要求自己擔任“領導”。初行“新政”,事無巨細,他們都要去進行安排,有時又想發揮學生“自治”作用。結果,措施沒有連續性,要么自己忙得團團轉,要么放手讓班干部去做,但他們卻不知應該如何辦,“新政”顯得有些被動,每天忙于應付雜務。很辛苦地忙亂下來后,感覺班級工作還是沒有理順,沒有見到多少成效,自己如坐在火山上時時煎烤。
面對其中的特別學生,德育校長應該啟發班主任找到突破點,即重心要放在理解學生特質,做好學生工作,相互促進提高。主要分三步完成。
一、在了解學生時讓學生了解自己
通過咨詢“老”班主任,了解到班上需要特別注意的特質學生情況,接受了他們提出的不少中肯建議;主動與領導和科任教師交流,他們也熱情地給“新班主任”提供了許多幫助,“新班主任”心里面慢慢有點底了,具體班級活動中對重點工作學生進行重點觀察,盡量發現其閃光點,挖掘其潛能。
特質學生由于其自身特殊性,對班主任的言行比較敏感,“新班主任”就請他們幫“新班主任”做一些不太費力的“小事”,如,讓他們在課前課后“順便”幫“新班主任”開門、拿教材、收發學生作業等,順理成章地對他們表示適當的感謝后,自然找到了一個交談的契機。事前從其他教師和學生處已經了解到特質學生的一些真實現狀和想法,但初次談話,先多問其概況,少問其詳情,多介紹自己如何解決類似問題,少談理論和說教,以解除其心理顧慮。學生在傾聽過程中,心情會漸漸放松下來,慢慢地,也能就某個片段談一下自己的情況,也了解了班主任對他并沒有歧視或其他不平等的看法。在多次小步快走式的交流中,雙方了解增多,逐漸會產生信任。
二、在理解學生時,讓學生理解自己
有了前面交流的基礎,學生慢慢會談到自己畢業后的打算,他們的成績大多并不出色,很多人對前途感到迷茫,只能籠統地說畢業后去當兵、打工、做生意,對未來缺乏具體的計劃和打算,家長也對他們沒抱有太多希望,覺得讀書、升學沒有多大意義,升學也沒有多少可能。在這種氛圍下,如果“新班主任”馬上從人生理想方面去做思想工作,效果不一定理想,于是,一般遵循先“談情說愛”,再講道理的原則。同學生多交流親情、友情和師生情,讓他們理解家長、同學、老師對他們的關愛,盡量減少對立情緒,避免他們自暴自棄,再以自己或自己各個時期同學在他們這個階段遇到的類似具體事例與他們進行朋友式的討論。因為師生討論的是別人的事情,他們更容易比較客觀地與“新班主任”探討,在探討中,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方向和認識會漸漸清楚一些,這時再來談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水到渠成了。他們在交談中能夠提出的人生規劃并不一定合乎實際,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未來,但“新班主任”首先會肯定其合理成分,多列出一些理由,使其產生認同感,然后與其一起思考:“新班主任”們還能夠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能列出更多的合理理由嗎?“新班主任”能在哪些細節上做得更好?經過引導,學生可以更明確自己的奮斗方向,也理解“新班主任”這樣做,是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個更美好的前途。這時,“新班主任”再指出其實現學習目標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要求他們自己提出在班規范圍內能夠達成的目標和時間表,做到嚴而有格,學生自然樂于接受。
三、在幫助學生時,讓學生幫助自己
學生有了明確方向后,配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長期的指導監督非常重要。各科教師對班集體從總體上指導一般方法,將其內容寫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對學生個體加強重點工作,實行一對一的幫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實際情況進行方法總結,并擇其精要部分定期整理成冊,掛在教室里面單列的“學習加油站”欄目旁邊,供學生隨時翻閱、思考。
按照異質組合,相對均衡原則將班上各類學習能力層次的學生實行分組,制定學習、常規、清潔等競爭規則和實施辦法,科任老師與學生雙向選擇包組輔導。學生在小組競爭、平時學習和模擬考試中漸漸看到了成績,重拾起信心,找到了奮斗方向。
在此基礎上,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協商,制定切實可行的升學目標,劃定學生奮斗的最低“地板”和最高“天花板”,讓學生在地板上努力跳一跳,才能達到天花板。班會課、家長會更多讓學生唱主角,家長、學生對此非常贊同和支持,積極性很高。
“新班主任”與特質學生一起成長,“實習”畢業班班主任也順利結業。家長和學生對“新班主任”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班主任基本表示了認可,這也為“新班主任”能夠進一步搞好教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