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芬
[摘 要]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要結合數學學科教學規律,關注學生心理因素,優化心理教育環境,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 初中數學;心育;融合實踐;策略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心理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引領學生從數學認知中發展心理品質,提高數學綜合素養。
一、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增強數學學習自信
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學生畏難數學,缺乏學習的自信,對此,教師要運用心理教育方法,鼓勵學生去嘗試、去體驗數學。必須承認學生是自我心理發展的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數學基礎,調動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性。我們在課堂上引入“先練后講”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讀書,然后做練習,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如在教學“整式除法”時,先讓學生預習,接著,引出習題,這樣的教學方式比過去“先講后練”更有成效。事實上,面對數學問題,很多學生并未掌握嚴密的證明方法,這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如“2個自然數的和是18,平方和是170,求這兩個自然數”。以往,我們采用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來解決,但一些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使用猜測方法也能解決。因為92+92=81+81=162<170,所以大數比9大,而142=196>170,大數要比14小,則可以嘗試,大數為10時,102+82=164<170;大數為11時,112+72=170;大數為12時,122+62=180>170,所以這兩個數應該是11和7。當然,猜想的方法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驗,促進數學知識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認知情境、協作環境的搭建。以往,教師將課堂作為“講說”的地方,忽視學生的動手體驗,即便是教具或多媒體展示,也多由教師代勞。事實上,知識學習要有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師要重視發展學生數學建模和應用能力。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我們不直接給出定理,而是設計數學“幾何畫板”實驗:設計一個直角三角形,讓學生動手去度量三邊的長度;讓學生拖拽三個頂點(直角不變條件下進行);觀察三條邊的平方有何關系。再如,對于“三角形相似”的應用,我們也可以利用實踐課堂,讓學生采取合適的方法測量校園里旗桿的高度。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即便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從中獲得數學認知體驗。初中階段,隨著數學知識抽象程度的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難度也在加大。不愿意探討數學話題,無法正確面對數學問題的現象很普遍。借助數學體驗活動,讓學生去獨立思考,依托數學趣味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如在教學“不同的正多邊形的鑲嵌”時,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入電腦軟件來進行拼圖活動。一些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對動手拼圖很感興趣,也能積極提出不同的拼圖方案,各組學生的學習熱情都很高,不僅提升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度,而且保護和尊重了學生的創造性。
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在角色互換中融合評價
傳統教育中,教師是課堂“權威”,這種思想會束縛學生的創造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向“權威”挑戰。某題中:有一條河,河的一側B點倉庫著火,住在同側的A地鄰居馬上拿著水桶去河邊打水向B點救火。請做出居民救火的最佳路徑。學生討論后,我給出答案:做出B點關于河流的對稱點B',連接AB',與河交于C點,AC+CB即為所求最短路徑。但課堂上,有學生質疑,面對火災,應該考慮“最短時間內把火撲滅”,而不是考慮“路程最短”?,F實中,提著空桶與滿水桶,跑的速度不同,也會影響救火時間。對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質疑,讓學生結合現實,嘗試改變題目條件、編制不同的數學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心理學強調,有過成功體驗的事物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跳一跳,摘桃子”的分層教學問題設置更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互換角色,鼓勵學生提問、質疑,轉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格局,引入小組討論和評價。評價中,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和發展。將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要兼顧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對學生學習態度、注意力的調動,要引領學生主動提問、大膽質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討論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交流中獲益。
總之,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理念,能夠疏導學生的數學畏難情緒,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文杰.初中數學心育的實踐與探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