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攀
[摘 要] 數學是一門側重邏輯思維的學科,且涉及較多抽象概念,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學中如果可以滲透挫折教育思想,就可以增強學生克服數學學習難關的信心。本文基于小學數學教學,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進行了重點探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挫折教育;培養對策
挫折與磨難是成功的催化劑,小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有限,心理素質不高,所以在遇到無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時候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出現亂發脾氣、性情暴躁等行為,影響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此時如果可以給予學生挫折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就能幫助學生樹立攻克難題的信心。如何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探討。
一、捕捉挫折生成,滲透挫折教育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這些表面上看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攔路虎”,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墊腳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小學生遇到的各種“挫折”,及時指導學生改正錯誤,并從思想上形成不畏懼挫折的正確思想,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例如,在“分數除法”部分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練習題,引導他們展開自主思考,引導學生在括號中填上恰當的不等式符號。在全班學生都做完該題目后,教師可以對他們的完成結果進行仔細地校核,其間如果發現有的學生犯錯了,教師可以隨機選擇犯錯的同學,讓他說出自己的結果,并詢問其他學生這道題結果是否準確。在班級學生都指出這個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時候,會使這個學生產生愧疚感,這時候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不要緊,誰都會犯錯的,下次爭取不犯錯就行”。然后教師可以和該同學一起分析他犯錯的原因,最終使他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點。通過這一“挫折”,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分數除法計算法則的理解與認識,也可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建構數學知識,這對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二、創設挫折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挫折本質上可以理解成一種暫時性的失敗,或者一種對行為個體的磨煉,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所以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地為他們創設一些挫折情境,引導學生在挫折情境中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提升他們自身的抗挫折能力。特別是在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后,學生的忍耐力也會相應地提升,確保學生在面對挫折或磨難的時候能夠做到不放棄、不低頭,越挫越勇。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假設法”這一解題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在掌握這種方法的基本應用思路后,教師可以相應地為他們提供一些基礎練習題進行鞏固練習。由于這些問題比較基本,所以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解決掉,此時教師就可以繼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詢問他們:“同學們,假設法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能夠解決許多問題,剛才給你們出的題目都是簡單的,下面我會給你們出一道難度更高的問題,你們敢挑戰嗎?”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雞兔同籠”這道經典數學題,使他們能積極思考,實現解題能力的提升。
三、挖掘挫折資源,提升挫折教育效果
挫折是激發學生斗志,促使他們邁向成功的一個有效手段。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師就要持續引導學生接受抗挫折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挫折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解決日常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在確定挫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考量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避免難度過大,力求可以運用挫折教育資源提升他們解決挫折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部分知識教學期間,教材中有一道拓展應用題,即“現有一個長方體,如果將其高增加2cm,那么就可以使其轉變為一個正方體,且此時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56cm2,試求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最初,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自己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他們必須要自主設計一個相關習題。通過這種挖掘挫折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訓練的教學方式,可以逐步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
總之,抗挫折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是學生克服數學知識學習難關的一大法寶。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師要善于捕捉挫折生成時機,適時滲透挫折教育思想,同時還可以創設挫折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配合挫折資源的挖掘與應用,不斷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麗英,劉云艷.幼兒抗挫折能力研究綜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28(6):4-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