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亞


摘 要:本文從財政支農的視角分析安徽省財政支農的情況,從規模與結構分析財政支農的重要性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對農村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濟
一、研究背景
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依賴于財政支持,但從長遠來看,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不能僅依靠財政補貼,且財政不能只局限于對農業生產的補貼,還要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同時,對于財政投入的力度也要把控好,控制好支農資金的規模、結構和效率。
二、財政支農的現狀分析----以安徽省為例
安徽是農業大省,對于安徽省財政支農資金的分析在全國具有代表性。我們主要從規模和結構分析財政支農的狀況和問題,并對于相關問題提出對應建議。
(一)安徽省財政支農規模
我們以一張圖表來觀察政府對于農業的支持力度。數據來源:中經網與《安徽省統計年鑒》
由上圖可見,2003年至2017年安徽省財政支農的資金規模一直不斷的上升,由2003年的20.40億元到2017年681.51億元,增長3343%。其中,2011年財政支農規模大幅度提升,增長率高達60%,近些年財政支農的增長速度還是處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
(二)財政支農結構分析
財政支農支出的結構主要是研究分析各項支出所占支農支出的比重,可以從中觀察出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數據來源:2018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由表可以看出2017年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對于農林水的支出所占總支出的比重都超過了10%。其中,蕪湖與合肥支出比重分別只有5.77%與5.95%,因為這兩市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農業占比較小,所以相應的支出比重也就較小。相反,對于那些以較為依靠農業,或者說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的市如蚌埠與淮北兩市,政府對于農業支出的比重卻低于10%,因此這兩市還需要對農業加大扶持力度。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及問題分析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制度優勢
農民專業合作社正逐步發展成農戶與現代市場連接的橋梁,通過土地流轉、農業資金的籌集供應以及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極大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要發揮這其中的重要作用,離不開它內在的制度優勢。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服務對象具有一致性。農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具有雙重身份,首先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者,是創造農業生產價值的直接主體,其次農戶也是社員,他們可以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來擴大生產規模,聯合各個生產者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二者身份的重疊,可以使供給和需求及時準確的進行調整,使得整體均衡。
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較強的成本控制與收益返還。社員在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時,往往會低于正常的市場價格,這歸功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強有力的成本控制;此外社員在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時會有收入,成員能參與年終分紅,這為社員穩收增收增加了保障。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營優勢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成與發展,促進農業的生產、加工以及銷售形成完整的鏈條,這無疑會使得農業靠向現代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優化農業的有限資源的配置,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經營水平。
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往往會帶來生產的標準化,對生產標準、操作流程以及農業資金的供應進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創新自主品牌、提升管理經驗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的市場知曉度得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地提高,為農增收作用突出。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問題分析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支持力度還是有待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它需要財政的支持,在部分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財政支持的力度還是不夠,實際的解決方式往往都是農戶自發籌資資金,這對于生產周期長的農產品是極其不利的,現金流的斷裂往往會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運營下去,抵御自然和市場的風險也會較弱。
第二,管理經驗不足,專業人才缺口較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執行財產與物資的管理功能,對于專業的管理技術人員需求很大,但是現實中往往都是社員的自我管理,專業性不強,在管理內部經濟和對外進行市場交易都存在不足之處,難以從長期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活動進行合理的規劃。
第三,品牌的意識還是較差。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懂得利用法律來保護合法利益,在打造和宣傳自身的品牌時的方法較為落后,很多沒有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實現自身品牌的推廣,在與市場進行信息溝通的方面具有滯后性。
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財政要發揮資金支持的作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有著天然的制度優勢,但是融資困難仍然是其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政府必須設立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但是不能僅依靠中央財政的支持,地方財政也必須加以配套;同時在制度與政策上要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資金和辦理手續開啟綠色通道。
(二)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教育培訓
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必須要突出黨的領導位置,保持總體方向不變。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組織和發展進行全過程管理,并及時幫助農戶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通過政府牽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進行相關的財務知識、管理技術等的培訓。
(三)合理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促進產業鏈條化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領導者要同政府積極合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必須要從產品的特點出發,合理的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同時,也可以聯合社的方式,聯合其它合作社進行生產與加工,在擴大自身生產規模的同時也能促進產業鏈的延長。
(四)加速推進“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
互聯網已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其成員的知識水平的限制,對于互聯網知識較缺乏,這將使得其發展難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政府要對社員加強互聯網專業知識的培訓,并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產品宣傳和銷售,做好“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新模式。
五、結束語
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建設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有利于農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業生產者的生活水平和豐富城鄉消費結構。
參考文獻:
[1]房玲秀.安徽省財政支農效率及影響分析[D].安徽財經大學,2018.
[2]高群,華曉月.江西省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及優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8(45).
[3]李秉坤,趙爽.農業現代化的財政支持政策分析與研究[J].新農村經濟,2019(03).
[4]高鈺玲.合作社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制度優勢[J].合作新聲,2019,1(122):56.
[5]于繼華.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村經濟大發展關系分析[J].南方農業,2015,9(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