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田
近年來,面對以互聯網、物聯系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對傳統企業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在戰略上,企業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超前布局的能力,啟動智能發展戰略;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基于戰略轉型需要,企業積極探索變革創新,推出HR三支柱模型,以戰略為先導、以服務與支撐戰略為目標,確保人力資源改革適應企業戰略,符合企業經營需要,有效促進公司轉型升級。
基于戰略轉型的需要,傳統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須將工作重點重新定位,明確從職能導向轉向業務需求導向,以HR主要職能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勞動關系管理為基礎,逐步建立人力資源三支柱模型。
1.建立戰略引導下的人力資源專家中心(COE)。人力資源部作為公司改革轉型升級的參謀單位,重點在“轉型升級HR方案制定、人才戰略規劃、文化體系重塑、制度流程梳理”等方面發揮切實作用,建立基于公司戰略轉型的人才規劃,制定與之配套的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等制度體系,梳理優化各項流程,以推動公司在轉型過程中對業務發展的適應性。比如,在設計薪酬管理體系方案時,為了實現公司轉型升級,有效吸引互聯網、高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對該類人員可采用市場領先薪酬戰略,而對于一般職能類人員可采用市場跟隨薪酬戰略,對不同類別人員設計不同的薪酬標準,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以吸引和保留人才,激發人才的積極性。
2.建立需求牽引下的人力資源服務中心(SSC)。通過建立人力資源信息系統(E-HR信息平臺),實現人員基本信息、培訓信息和績效考評信息的維護、查詢和統計,進行員工考勤、勞動合同管理、離職管理以及工作調配管理,完成工資支付和社保代扣代繳等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率。同時在EHR系統外,搭建人員招聘平臺、員工技能培訓平臺以及EAP心理咨詢平臺等多項服務平臺,建立專業化的人事服務隊伍,制定專業的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以滿足對業務單元(BU)的人事服務需求。具體來說,通過E-HR查詢系統,可以生成每個員工的個人簡歷、了解其工作經歷、績效考評與培訓信息,為員工轉崗等提供參考;通過E-HR工資支付平臺,完成全體員工的工資核算、審批、社保代扣代繳、個稅代扣等,并通過銀行轉賬支付到員工個人工資卡(銀行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業務驅動下的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HRBP)。企業通過各個業務單元(BU)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推行落實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體系,協助業務單元(BU)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一方面,公司總部制定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流程和標準體系,由BU人力資源者在BU具體執行落地,總部人力資源可向BU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將BU人力資源管理者打造成HRBP,在保障公司制度落地的同時,需要切實針對BU的戰略,充分了解BU的業務需求,并通過與總部HR的互動,在總部統一的制度原則下,不斷完善細化BU的HR制度流程,解決BU業務活動中各項人力資源問題,確保BU業務的正常有序開展,戰略決策的有效實施。通過HR三支柱的建立,既考慮了公司戰略層面對改革、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滿足了公司業務運營層面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日常需求,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HR的效能和效率。
為適應公司戰略轉型的需要,提升HR的專業能力、服務水平、業務支持,初步建立的HR三支柱模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所設計的HR方案不能有效支撐業務開展。人力資源專家中心(COE)的各類專家對HR的各項職能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由于公司各類業務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他們在設計HR方案并制定制度時,往往是站在總部的角度結合各業務單元共性的問題制定原則框架,指導和規范業務單元(BU)的工作。但是在具體指導BU人力資源工作時,部分人員由于時間、精力或能力的限制,對公司各類業務的了解不夠深入,不能有效地幫助業務單元(BU),以完善細化符合其業務需求的HR制度,或是被業務單元(BU)人力資源牽著走,認可BU的制度突破公司的管理原則。
2.HR服務能力不能有效滿足業務需要。人力資源服務中心(SSC),建立的人力資源信息系統(E-HR信息平臺),實現人員基本信息維護查詢和統計、薪酬支付等功能,但是在數據分析方面沒有實現信息化管理,不能有效支持公司的HR戰略。缺乏人員結構分析、薪酬水平分析等功能,無法與行業人員結構、薪酬水平對標,找出與行業領先水平的差距;績效管理和培訓管理只是信息導入,沒有數據分析;不能為員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等。
3.HRBP與實際業務結合不緊密。由于業務單元(BU)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或是過度依賴總部人力資源管理,不能結合業務特點,在總部制度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細化,制定適合BU業務特點的制度體系;或是制定政策時的出發點不同,只從業務的角度考慮,不執行總部的管理制度,制定的HR管理制度突破總部的管理原則,造成BU間制度的差異性(超出合理范圍)和不公平性。不公平性主要體現在薪酬激勵制度上,突破總部的管理原則,放大調薪比例,增加工資總額,加大激勵力度,勢必拉開BU間薪酬水平,造成BU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如何建立一個適應傳統企業轉型,提升HR工作效能和效率的HR三支柱模型,需要通過不斷完善改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人力資源專家中心(COE)方面提升HR效能。即建立HR專業能力,提升公司人力資源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并為HRBP服務業務提供技術支持。要求在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的基礎上,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深入到業務,了解各業務單元(BU)的需要,分析BU的戰略如何與公司的戰略匹配,公司總體人才結構配置上如何調劑使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效,切實解決BU在HR方面的實際問題,幫助BU提高HR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制訂更加契合業務、更加有效的方案。
2.在人力資源服務中心(SSC)方面提升HR效率。即提供標準化、流程化的服務,使主管和HR從操作性事務中釋放出來,提升HR整體服務效率。比如,大力開發SSC的信息化功能,不再僅限于數據的查詢統計,大力開發數據分析的能力,通過對公司人員結構進行分析,發現現有人員結構存在問題,哪類人員短缺需要盡快補充,或是哪類人員過多,可以進行調劑、轉崗或是減員,為公司人力資源規劃提供依據;在員工培養發展方面,規劃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員工在當前職位,通過哪些培訓考核,方能達到上一職位等級知識技能要求,為員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等。將SSC升為共享交付中心(SDC),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用戶交付彰顯HR價值,通過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功能體系,實現高效的管理運作,為人力資源戰略、人才培養發展等各方面提供更加詳實的依據和服務。
3.在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HRBP)方面提升HR效能。即貼近業務配備HR資源,提供統一的服務界面,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業務單元(BU)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不僅要了解BU業務,還要具備人力資源的管理知識,同時總部應加強對BU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培訓,并幫助培養和發展BU各級干部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以支持業務單元(BU)業務,貼近業務,輸送人才,確保公司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和政策的有效落地,制定符合BU業務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為BU的戰略發展提供HR支持,真正發揮和實現HRBP的重要作用。
總之,傳統企業必須通過持續地管理變革與創新,不斷地實踐探索,完善優化企業HR三支柱模型,充分發揮HR作用,提升HR的效能和效率,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升級,助力企業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