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重從文化自信角度探討了漢語在結構特征、研究思路等方面的獨特性,指出漢語在語序類型等方面領先西方語言的事實,強調漢語研究必須以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文化自信;漢語;語言自信
中圖分類號:?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2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1]此后,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上又對“文化自信”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定義和闡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盵2]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格局宏大、意義久遠,對于思想文化戰線的各項工作具有綱領性的指導意義。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記載傳承了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我們理所當然也應該具有語言自信。
一、西方語言霸權與漢語的先進性
長期以來,歐美語言學者普遍認為人類的語言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即孤立語階段、粘著語階段、屈折語階段,有無形態標記及形態標記是否豐富就成為判斷一種語言先進落后的標志。在他們眼中,歐美語言具有豐富的形態變化,性數格標記齊全,因此就是先進的語言形態;而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標記,因此被歸為落后的語言形式。這種觀點明顯帶有西方語言中心論的性質,是西方語言霸權主義的集中體現,其錯誤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人類語言的發展過程表明,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展方向都是形態標記逐步脫落的過程。以英語為例,15世紀以前可稱為古英語,其基本語序為SOV,即主語和賓語同時位于謂語動詞之前,兩者之間不易區分,這時就需要大量的性數格標記標示主語和賓語;同時,謂語動詞之后的附著成分也逐漸弱化,形成若干時體標記。15世紀后,英語的語序由SOV演變為SVO,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英語由古英語進入到現代英語階段。SVO語序的一大優勢就是謂語動詞將主語和賓語隔開,自然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性數格標記來區分主語和賓語,英語的形態標記自然而然大量脫落。從整個人類語言的發展歷史看,語言的演變方向都是由SOV轉向SVO,換言之,也就是形態標記逐步脫落的過程。漢語語序從古至今都是SVO語序,因此就不需要大量的性數格標記。在印歐語系內部,英語語序發生演變后,形態標記銳減;反觀德語、法語、俄語、意大利語等典型歐洲語言,因為未能向英語一樣由由SOV語序演變為SVO語序,所以不得不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形式標記。
漢語語法不用形態標記,反而采用了更為先進的表達方式——語序和虛詞來表述細致入微的語法意義。同漢語一樣,英語在轉向與漢語相同的SVO語序后,也產生了復雜的虛詞系統。在語序與虛詞兩種語法手段上,語序手段是漢語最根本、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例如有主語“我”、謂語動詞“吃”、賓語“包子”三個語法成分可以構成“我不吃包子了”、“包子我不吃了”、“我包子不吃了”三個句子,但其所表達的語言意義卻有所不同?!拔也怀园恿恕笔侵髡Z加動詞加賓語的基本語序,而“包子我不吃了”、“我包子不吃了”兩個句子都把賓語“包子”提前,意為對“包子”進行強調。但“包子我不吃了”僅僅是對包子進行單純的強調,比如你的朋友請你去飯店吃飯,他看見你很愛吃包子,就十分關心地問:“還要包子嗎?”這時你如果已經吃飽了,就完全可以回答“包子我不吃了”。在這一問一答中,“包子”是倆人所關心的核心話題。同樣的語境,如果沒有吃飽,在對方詢問你是否還吃包子的情況下,就完全可以回答“我包子不吃了,小龍蝦到時可以考慮一下?!比缟?,“包子”和“小龍蝦”形成了一種對比關系。所以,諸如賓語放置于大主語和賓語之間的句式,其后往往會接上另一分句,兩者共同組構成一種對比語境。相反,德語、法語、俄語、意大利語等典型的歐洲語言卻不具有這一功能,詞序的調整并不能帶來意義上的差別。
二、漢語語言學理論誤區
從先秦到19世紀末,中國語言學根據漢語漢字的特點一直保持著獨特的研究體系——“小學”體系,這種是一種從漢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研究思路,它能夠充分挖掘漢語漢字的本質特征,也能夠充分揭示說明漢語漢文字背后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3]。但是,鴉片戰爭被迫打開國門后,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中國的同時,西方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也隨之而來并對中國知識分子造成了深遠影響,其中發生在漢語語言學界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1898年《馬氏文通》的出版。該書由出使歐洲多國的外交官馬建忠著述,其最大特點就是套用拉丁語法體系來解釋漢語,把漢語納入到印歐語法體系當中,并由此認為漢語“缺乏”西方語言中外在的顯性形態標記,是一種落后的語言形態?!恶R氏文通》的出版開啟了所謂語言學“西學東漸”的風潮,中國語言學者受其影響,拋棄原有研究體系,紛紛效法《馬氏文通》采用西方的術語體系分析研究漢語,把印歐語體系的性數格分類應用到漢語之中,造成了傳統的“小學”研究出現斷層。其后,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倫敦敦學派、韓禮德功能學派、美國結構主義、生成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依次傳入中國,在不同時段牽引著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整體脈絡。眾所周知,西方語言學理論是西方語言學家根據西方語言的特點總結出來的語言規律,其適用范圍僅僅局限在西方語言內部,無力分析漢語語言結構特征,所以建立在這些西方語言學理論上的漢語解決方案的準確率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反,以漢字字形為基礎、兼論漢字字音字義的“小學”是從漢語語言實際出發,完全契合漢語自身特點,并由此形成了經受歷史考驗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語言學分支學科。從《爾雅》至乾嘉學派,“小學”研究步步深入,成果頗豐,把中國語言的自身特點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特質揭示得淋漓盡致,成為世界語言學研究寶庫中一顆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鴉片戰爭后,西方科技的巨大優勢使包括馬建忠在內的一大批語言學者不當地認為西方文化優于中華文化,西方語言也強于本民族的漢語,這種文化上的自卑態度導致我們不能堅持符合漢語特色的“小學”研究,轉而把西方語言學研究思路奉為圣明,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個多世紀以來,漢語沒有形成自己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只能用千瘡百孔的西方理論解釋漢語現象,其結果自然是錯誤百出,怡笑大方。
三、語言學學科建設的正確思路
語言學學科建設,必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用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指導語言學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樹牢兩個維護。語言學工作者要不斷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談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習主席著作中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堅持語言研究的民族特色,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語言學研究之中,盡力塑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漢語言研究學派。在此基礎上,把漢語研究的經驗和成果推向世界,讓世界認識漢語、了解漢語、學習漢語,將漢語推廣與“一帶一路”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著力構造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39.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6.
[3] 張慶冰.“中國夢”背景下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語文,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