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近年來,受到我國經濟體系轉變因素的影響,國內各企業勞動合同糾紛問題數量不斷提升,而企業在實際運營管理期間,對于勞動合同缺乏重視性,同時不簽署勞動合同現象也廣泛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勞動法》中違約責任存在的問題,導致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對于勞動合同管理缺少良好重視性,致使管理體系、組織結構等存在一定不足與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以期不斷完善我國《勞動合同法》。
關鍵詞:企業;勞動合同;違約責任
隨著近年來我國各類糾紛案件頻發,政府也在不斷出臺相應政策和推進“減流程、高效率”辦案措施。如我市的微訴訟平臺上線,實現微信立案、在線調解、調解指引等多項功能,當事人還可對幾類常見糾紛進行風險在線評估,如勞動爭議、民間借貸、離婚、買賣等。一系列的措施足可以證明妥善處理違約責任的重要性,然而每年各種勞動合同違約案件比比皆是,如何妥善處理?勞動合同違約真的讓人束手無策嗎?又或是勞動合同真的可以小心駛得萬年船嗎?本文將就勞合同違約責任進行闡述并提出相關立法建議。
1 企業勞動合同及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概念
我國勞動合同違約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因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問題引起的違約。勞動違約當事人一方為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用人單位行政、雇主;另一方為勞動者。包括因職工的錄用、調動、辭退、勞動報酬、獎懲等而產生的合同違約。
1.1 企業勞動合同
當前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所有企業都需要利用科學方法促進自身法律意識快速提升,結合法律法規與企業員工簽署科學合理的勞動合同,并根據法律法規確保企業自身合法權利具有良好保障。
首先,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關系為勞動關系,當雙方簽署勞動合同時,會產生相應的法律作用;其次,雙方簽署勞動合同后都需要滿足勞動合同需求。如企業需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并以此為基礎創建企業。員工也需要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自身能力、年齡等條件符合企業崗位需求,若不符合需求企業則不可以員工簽署勞動合同;最后,當員工與企業簽署勞動合同后,雙方都需要全面承擔自身具有的義務與責任,同時也具有相應的權利。
1.2 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概念
在我國的勞動法中,勞動合同通常是為了使勞動者與用人企業之間形成明確的權利與義務,則通過簽訂合法的勞動合同來維系雙方之間的勞動關系。而勞動合同簽訂時,必須具備法律效力和法律約束力,雙方當事人必須要依照合同的相關規定履行勞動合同的義務。從我國的勞動法來看,其對勞動合同的違約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與說明,在企業勞動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因為其中一方犯錯,或雙方當事人都有故意犯錯的行為,并導致合同中的義務不能完全履行的行為發生,則應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中的內容,追究過錯一方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值得注意的是,此合同有效的前提是在有效期之內,所以在有效期之外的案件不具有法律效力。當然,若無勞動合同,則違約責任也自然不存在。如果由勞動合同引起的其他原因的過錯,本文則不專門進行研究與討論,若此現象發生,應當用其他辦法處理。
2 我國《勞動法》中違約責任存在的問題
在勞動法中,勞動合同違約責任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法律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而違約責任如何追究與界定,這對于穩定我國勞動法、促進我國勞動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是,我國的立法有很強的滯后性缺陷,給司法實踐上增添了不少的困難,出現了棘手的難題與困境。
2.1 承擔責任的方式
根據我國當前的經驗和情況來看,當出現問題時,采用勞動合同中的過錯原則時,如果雙方的過錯證據都有出現,就很難判別。尤其是提供用人企業過錯的證據時,勞動者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如社會地位等,因此,這就造成用人企業常常會利用自身的優勢來掩蓋自身的過錯。
2.2 人口就業壓力巨大
從我國勞動力市場來看,與就業人口市場相比,勞動力的市場相對較小。這對勞動者非常不利,他們的自由和權利不容易被保護。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使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則可以通過適用無過錯原則來實現,但是,當前我國勞動法的過錯責任的原則中,依然會導致雙方當事人在舉證方面中出現不公平的現象。所以,當前我國勞動法立法的原則與目的作出明確的說明與規定,大力提倡通過有效的、科學的法律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這樣一來,也會使權利與舉證之間產生某些矛盾,無法推動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中進行廣泛適用。
2.3 不健全的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立法
用人企業在與勞動人員簽署勞動合同期間,需要了解所有勞動合同內容,明確勞資關系與違約金等問題。確定違約金可為雙方明確與執行自身義務提供良好支持,同時也屬于一種科學合理的法律模式。然而在實際中,勞動者與企業發生一些勞動爭議之后,也有大多數勞動者不知道利用勞動合同或者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并解決勞動的爭議。本人認為造成這一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勞動者自身素質的缺陷不足而導致的,而另一方面,是勞動者與用人企業之間的社會地位的差距而造成的。在如今殘酷的生活現實中,就算勞動者通過合理的、正當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但是最終結果可能依然無法有效解決勞動爭議,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始終無法得到保障與維護。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勞動法制度在設立時依然存在不全面性的缺點。
3 關于完善我國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立法的建議
在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方面,責任如何承擔,由誰承擔是最先需要關注的問題。本人通過分析認為,當勞動爭議發生時,如果采取勞動者與用人企業區別對待的方式承擔相應的責任,則應該通過立法的規定與影響,嚴格審查用人企業的過錯,盡量減小勞動者的過錯。在對用人企業確認其責任的問題上,應當剔除主觀因素、過錯,并且嚴格要求等。這也就意味著,在承擔違約責任時,用人企業應該主動承擔,不應該借助主觀因素作為逃避責任的理由或證據。由于在社會地位中,勞動者處于劣勢,因此在發生勞動爭議時要多為勞動者考慮,以承擔過錯責任原則為前提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勞動者在合法的情況下做出錯誤行為,則不應當追究其違約責任。在司法學界中,關于競業禁止條款和商業秘密問題一直都被學者們關注,在這一研究中,此問題也同樣不能視而不見。本人建議,當企業內部有勞動者離職時,應該把信息保密條款和競業限制條款合理的納入法律系統,此條款必須在平等的情況下協商簽訂。明確法定損害賠償范圍,使法官的判別有標準可參考,從而推動法律明確化、合理化的運用到司法實踐之中,進而減少法律適用中的麻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客觀因素影響下,我國《勞動法》中違約責任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通過完善勞動合同管理體系等方法,從基礎上避免勞動糾紛問題的出現,為企業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玉紅.李田江,周同民,關于企業勞動合同管理的幾點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4):103-104.
[2]蘇照添,趙光偉,何鳳彩.關于企業勞動合同管理現狀分析與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9(05):315-316.
[3]朱飛,胡瑞博.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研究的回顧與述評[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10):83-96.
[4]汪鑫.基于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勞動爭議仲裁現狀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13):107-112.
[5]楊光.中小企業勞動合同法律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西南大學學報,2018.(0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