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式,是新建城區的重要發展目標。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多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縣域經濟也逐漸將產城融合發展納入規劃,但由于經濟體量小、地理位置處于劣勢、人口密度小、產業發展難等問題,西部縣域經濟的產城融合發展較為緩慢,也容易出現長期不協調不匹配的階段。筆者通過調查重慶市忠縣的產城融合發展情況,以期探究縣域經濟的產城融合發展路徑。
1 忠縣經濟社會發展近況
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幅員面積2187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2個街道,是三峽庫區移民淹沒搬遷重點縣,擁有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忠縣是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試點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2018年,全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7.95億元,比上年增長9.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41.89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39.87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26.19億元,增長9.0%。全縣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產值11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7.3%。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87.65億元,較上年增長1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79億元,增長10.5%。工業對全縣經濟的貢獻率達32.4%,拉動全縣經濟增長3.2個百分點。2018年,全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8億元。
2019年,全縣戶籍人口99.02萬人,全縣常住人口73.88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089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元,2018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5.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79%,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
2 忠縣特色中等城市和產城融合的規劃
為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疏解老城區的人口和產業壓力,2017年,忠縣提出了建設特色中等城市的目標。忠縣特色中等城市的建設依托“一江兩岸三片區”城市骨架,“一江”即長江,“三片區”即老城區、烏楊新區、臨港新城三大城市主體區域,預計到2021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億元。其中老城區用地和人口都已飽和,烏楊新區、臨港新城是依托鄉鎮的新建城區,也是忠縣產城融合發展的主戰場。
烏楊新區和臨港新城發展各有側重、各有特色。臨港新城以新生港和新生街道為核心,按照自然+智慧、產城融合、特色宜居思路,加快建設港口物流、產業、商住三大功能區,打造渝新歐樞紐港現代化都市典范,新建集倉儲、物流、加工、交易為一體的倉儲物流園,配套建設市政道路、廣場、公園、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縣級中學暨縣體育中心、污水處理廠、新生深水港碼頭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吸引人口集聚,到2025年,建成規模達12 平方公里、7萬人。烏楊新區以烏楊工業園區和烏楊街道為核心,按照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開發,重點培育發展新能源、醫藥、智能裝備、資源加工四大特色產業,配套建設標準廠房、市政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和住宅區,致力于建設功能齊備、產業集群、總部集聚、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烏楊新區預計到2021年,建成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30家以上,產值突破500億元,安置就業人員2萬余人;到2025年,形成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建成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萬人,建成全國一流柑橘加工基地、全市最大的鋰電新材料生產基地、渝東北最大的醫藥產業基地。
3 忠縣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忠縣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不斷取得累累碩果,并在近年來復雜經濟形勢和環境中實現“變道超車”,在市場逆勢中實現突圍,但離規劃的特色中等城市和產城融合發展還有一定差距。一是城市骨架尚未拉開,忠縣城市規劃尚未完全落實,烏楊新區和臨港新城人口吸引力不足,老城區人口壓力大,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緩慢。二是城市建設缺乏特色,新區的山水人文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忠文化的文化特征在新區還未標注,老城區城市記憶在逐漸消退。三是城市功能亟待完善,老城人口密度大,城市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城市發展規模的匹配度失衡;新城基礎設施不齊全,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市民生活不便捷。四是城市新建社會服務設施與城市基本功能薄弱,新區住房入住率偏低、職住分離嚴重,入駐產業吸引力不強、產城互動不夠。五是新老城區功能難以互補和融合,新區功能完善任務繁重,新區疏散老城區人口、交通、產業的壓力不小。六是產業園區規劃編制缺乏對產業與城鎮協同發展的研究和規劃,產業園區規劃實施和建設路徑的“產”“城”不同步。
4 忠縣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城市發展以產業為經濟基礎,產業發展以城市為空間載體,城市化與產業化要有相對應的匹配度。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產城融合”應該是“產業”、“人”和“城市功能”三者的融合。特色中等城市建設,實行產城融合發展,必須在提高“人”的效用水平的前提下,實現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融合互動,產業與城市的共同繁榮。
4.1 促進產業集聚和發展
產城融合,產業是基礎,用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活力。根據忠縣的現有產業發展情況,重點發展新能源、醫藥、智能裝備、資源加工四大特色產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建成特色產業增長極,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更大的就業容量,因此,產城融合除了要發展第二產業,還要適時培育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大力發展前沿產業,制定符合新城實際的產業引進和升級戰略,加大企業培育扶持力度,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壯大新興智能產業,加快形成從“制造”到“智造”有機成長的新區產業。
4.2 注重城市設計和開發
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要摒棄“重產輕城”的規劃思路,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從人的生存發展需求出發考慮問題,順應人民群眾期待,規劃配套功能,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更加體現包容性和人文關懷,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其次,科學制定規劃,完成多規合一,實現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保類規劃的“一張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科學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完善綠線、藍線、紫線、黃線四線規劃。細化規劃對城市風貌、建筑風格、城市景觀的引導,凸現“詩意山水·忠義之州”的城市形象,彰顯新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特點。再次,充分挖掘和保護忠縣歷史文化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增強城市文化底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價值取向,大力弘揚忠文化,凝聚新時期城市精神,形成獨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質。命名城區城市道路、城市橋梁、市政廣場、城市公園,充分融入忠文化元素,建設文化主題廣場、文化主題公園、文化街區,隨時隨地可感知、受教化、能傳播忠文化。在城市功能開發方面,注重學校、醫院、酒店、社區用房和商業設施項目建設,配套完善養老機構、農貿市場、專業市場、便民超市、菜農直銷點、夜市攤區等,提高城市生活便捷程度。
4.3 推進產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
新城新區體現了區域產業空間與社會空間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產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通過人口結構和社會網絡優化,促進港口和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同時帶動新城的有機成長。對臨港新城而言,強化港口、產業、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依托新生港、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和集聚城市人口,促進以港興城、以產興城、港城互動、產城融合,實現資源要素配置最優化、城市整體功能最大化。對烏楊新區而言,加快學校、醫院、公用碼頭、污水處理廠等生活配套建設,建設城市主次干道、供(排)水、供電、供氣、通訊、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和住宅區配套基礎設施;建成新能源、醫藥、智能裝備、資源加工四大特色產業園區,配套建設2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在新建城區打造城市新地標,通過舉辦大型賽事和活動檢驗城市綜合運轉能力、提升城市形象,帶動產業落戶。
4.4 抓好招商引資
實施精準招商、重點招商,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性強的項目,并推出招商引資“四個一”服務管理機制:一個部門牽頭跟蹤、一張清單交接辦理、一個項目秘書服務、一月定期通報考核,以及企業“直通車”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審批“一張網”和“三并聯”,從項目引進、土地供應、企業扶持、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企業大力扶持,讓招商項目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4.5 有機銜接新老城區
城市新城新區與老城區的有機融合,既能緩解老城區的擁堵壓力,又能代表現代都市的特質,最終實現新老城區的共生和新陳代謝。一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強化規劃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明確近期、中期、遠期發展目標,促進城市“精明增長”。二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三是強化科技支撐,運用信息技術,推動城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細化、標準化,打造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停車”,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庫,新增公共停車位;引入智慧停車引導系統,統一收集管理城區各個區域的停車位信息,通過信息化手段引導所在區域車輛有序停放。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與城市新區、市政道路改造、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同步建設,采取政府平臺公司投資建、各管線產權單位購買使用權方式,全面消除城市“蜘蛛網”。
作者簡介
程靖(1988-),女,碩士研究生,中共忠縣縣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法學、經濟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2018年度校(院)級一般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QDX2018B—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