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斐
摘 要:目前我國校園景觀設計已經有了回溯自身歷史挖掘展示場所文脈的新方向,但是在新設計道路的行進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運用恰當的設計手法,理清文脈關系,明確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和人文信息仍是一個需要設計者反復實踐的過程。克服高校景觀面貌同質化,內涵表達含糊,功能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是當下校園人文景觀設計的重點。
關鍵詞:校園景觀設計;歷史文脈;地域性;場所精神
目前我國校園景觀設計已經有了回溯自身歷史挖掘展示場所文脈的新方向,但是在新設計道路的行進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運用恰當的設計手法,理清文脈關系,明確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和人文信息仍是一個需要設計者反復實踐的過程。克服高校景觀面貌同質化,內涵表達含糊,功能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是當下校園景觀設計的重點。
1 校園景觀設計現狀問題溯源
包含景觀但遠不止景觀內容的設計面貌同質化是一個從現代主義誕生以來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問題。不同地區的本土風格與當地傳統的設計習慣被“現代主義”的設計所替代。這樣的情況具體是發生在二戰后的六七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經過了在美國的壯大后成為了“國際主義”風格影響到世界各國,這種風格從建筑設計開始發展,慢慢波及到城市規劃、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全部設計行業。形成了壟斷性的設計風潮。這種不同地區的設計風格趨同的慣性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當中見到。
民族傳統和區域特色消退,過去傳統設計的一路演進仿佛與今天的設計面貌之間毫無瓜葛,今時與往日被這樣一道設計風潮割裂。針對這個現象,后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作為新建筑運動,后現代主義是試圖動搖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風格壟斷地位的一股力量,后現代建筑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歷史文脈性,建筑的文脈與社會歷史發展相關。六十年代西方社會反對越戰;環保主義盛行;青年一代追求自由等因素促進了后現代主義的萌芽。在八十年代后期,經濟穩定,保守傾向占據主流的背景下后現代主義迎來了尾聲。這種從建筑的發展走勢中看到時代縮影,建筑門類受復雜的環境因素的影響發展著,就是歷史文脈性的特征。歷史的連貫在建筑中得以體現,這樣的關系里,建筑是歷史的鏡子。景觀與建筑一樣,作為設計活動的載體,必然反映出所在場所的歷史。
2 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文脈內涵
高校景觀設計大都是對已有的環境做再創造,或可視為對場所文脈進行再梳理之后的表達。從場所一詞的現代漢語解釋來看,它被解釋為“活動的處所;地方”。 這里活動的概念寬廣,包括場所的自然遭遇以及此領域內的所有人為行動在內;也包括已發生和正發生的在內。復雜多樣的互動,形成了人與場地的聯系,這樣的歷史文脈具有獨屬于此地和它的居民的特性,最終成為場所的內涵。校園場所也都具備自己的歷史脈絡,每一所校園的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各不相同,校園文化附著于校園場所之中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內容。挖掘梳理并在具體的載體上展示校園的歷史文脈,是對發生在此地所有的歷史文化與特色活動的總結與強調。設計師們在本時代對作品里場所精神或是場所文脈的呈現,也將在未來成為文脈連貫的一環,因歷史沒有停止而場所精神也應該是一個流動生長的概念。設計師的工作應有為場所文脈連貫性做出努力的要求。在景觀設計上可以利用各種營造手法來完成這個目的。
3 校園人文景觀設計的必要性
凸顯高校場所文脈的意義在于:1)以場所精神為依據進行場地上的設計是設計師的職業要求。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認為設計師應更多地把設計與城市聯系起來,與人民聯系起來,并且有更多的文脈性。后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奠基人羅伯特·斯特恩認為建筑應是對文化和歷史的一個回應,脫離時代和文脈無關聯的建筑毫無意義。2)保留場所獨特的文化面貌對于人類歷史文化這一總體而言是維護其多樣性的基本要求。不同才能構成多元,才能構成交流生長的空間。特色文化的存在不僅僅為了提高場地的辨識度,也為了滿足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需求。3)滿足人們對場所抱有的歸屬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層。建筑歷史和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建筑的目的在于人通過建筑在具體的場所中生活。完成定居必然要體驗和掌握環境的本質,通過與場所的互動知悉它的物理特點以及獲得身處場所中時的心理感受,對場所發生環境認同。如此,空間便能夠在其場所精神中具備清晰特點。
4 校園景觀文脈內涵的營造手法
在具體的景觀設計里可以對場所原有歷史及特色風格進行保留提煉來形成帶有文化內涵的場所符號。同時也可在景觀設計項目中強調它的地域性,加強景觀與本土自然元素聯系也是針對展示場所特點的營造重點之一。
4.1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百年老校,它的前身是北洋大學。現北洋園校區的大門景觀設計便融入了校園歷史文脈的展示。以石質卷軸造型雕塑為基,上矗立以時間為序的紀念碑,展示著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所走過的歷史。
4.2 復旦大學
校園景觀以其平面構圖的造型來呼應校名中的“旦”字。整體緊扣主題,景觀元素的運用中也突出光線的作用,引入光線來詮釋校名“復旦”出處“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平面造型關聯著校名和創立者的初衷,把景觀設計打造成為獨屬于這個場所文脈的辨認標識。
5 結語
目前高校的規劃設計已經注意到了地域特色營造的問題,也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能夠挖掘展示場所文脈的設計體系。但是仍然有數量可觀的大學正處于對自己的校園特色無法在空間設計上完成清晰表達的現狀之中。已經做到展現校園場所精神或本土特色的學校,如何在之后維護好景觀成果,并使之滿足未來可能有的增補需求,在得到了獨屬于自己的景觀符號之后,如何運用和普及也值得探究。只有當設計者做出保證滿足功能,景觀設計能簡單直接地表達文脈內涵、辦學追求、成果展示時,校園景觀面貌同質化的問題才能被克服。各個高校才能在自己的校園景觀中完成場所文脈的表達。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277-278.
[2]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諾伯格-舒爾茨C.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麥克哈格I L.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