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遠離勞動將導致人的退化、社會的倒退、文明的喪失。因此,把勞動作為教育資源審視與利用,挖掘其潛藏的教化價值,已然成為教育工作者迫切的時代課題與責任。立足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西南民族地區中小學發展勞動教育對民族個體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及促進民族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西南民族地區;勞動教育;價值
1 勞動教育促個體生命完滿發展
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民族地區學校通過具有豐富性、完整性、變通性、實踐性特征的勞動教育,可以使民族學生個體充分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克服異化勞動帶來的弊端,從而實現個體身、心、知的全面的、整體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勞動創造了人。馬克思深刻指出,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社會歷史,同時也創造了人類自己。少數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物質實踐活動中,不斷調整和控制其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適應自然環境,發展不同的身體器官功能,最終實現自身生產和再生產。二是,勞動教育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精神成長。現代化的沖擊,民族地區學生個體生活呈現出主體性喪失、價值迷失和精神家園無處可尋的三大特征。勞動的社會化過程,亦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勞動過程中自我感的獲得,使學生能夠趨向更高的追求,把握完整的自我存在方式,并逐步拓展自我生存空間,提升自我適應能力以及豐富自我精神世界。三是,勞動教育發展少數民族學生思維。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促使少數民族學生具象思維發達,而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欠缺。勞動教育可以全面發展其思維能力。在物質生產勞動中,學生使用和創造物質工具以掌握、利用客觀世界的規律,并逐漸發展科學理性思維。四是,勞動教育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發展潛能。現代學校教育注重適應主流社會及文化發展需要,采取一律平等對待的標準化方式教學,沒有考慮到來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孩子的個性特征,少數民族學生潛能未得到應有的開發。適應少數民族文化與生活的勞動教育能夠彌補現代學校教育的不足,具有民族特色的勞動教育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質,為其生命發展注入無限的活力。
2 勞動教育促民族經濟發展
馬克思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在按照各種年齡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1]列寧說道,“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末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2]毛澤東認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鄧小平于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3]可以看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造現代社會的強有力手段之一。長期以來,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并且呈現貧困富饒的特征。國家通過政策扶持、產業扶持等方式助推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然而,從反貧困斗爭的歷程和生產力發展上來看,推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故而,發展勞動教育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3 勞動教育促民族文化發展
現代化以來,西南民族地區教育中民族傳統文化被邊緣化,教育發展呈技術化取向,致使民族文化傳承的鏈條出現裂隙甚至斷裂。歷史上民族文化融入教育的鄉土教育實踐發揮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例如,云南省保山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遷徙民族與當地民族相互融合,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技藝。傳統民間技藝歷史悠久,通過鄉土教育不斷傳承。如陶器、鐵質竹木用具、泥工石工用具、竹木器具,手工制作、麻布褂、甲馬雕刻等。然而,現代化的侵襲,很多民間傳統工藝在一些地方已銷聲匿跡。如果不盡快進行搶救性保護,也許再過幾年,人們將很難尋覓到它們的蹤跡。西南民族地區推進勞動教育可將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其中,以此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4 勞動教育促民族融合、增強民族團結
馬克思經典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4]“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因此,個人在精神上的現實豐富性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豐富性。只有這樣,在普遍交往中,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的能力。”[5]根據馬克思民族交往理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夠有效促進民族融合、增強民族團結。勞動教育可以為不同民族的學生提供廣闊的交往空間,以現實的客觀世界為媒介,在勞動交往中,實現主體間的契合,推進民族關系的和諧。總之,不同民族學生在勞動中交往、交流,不僅能促進其現實關系的豐富性,還能促進自身精神的豐富性,從而達到共同體內不同民族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8.
[2]列寧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
[3]鄧小平文選(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4-1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1.
作者簡介
寶艷光,女,蒙古族,貴州六盤水人,講師,教育學碩士,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