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勇
摘 要:以經濟學基礎課程為例,經濟學基礎課程標準的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內容:制定依據和思路;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實施建議。
關鍵詞:課程標準制定;經濟學基礎課程
在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相應的制定出課程標準,使得教學及評價的有據可循。以經濟學課程為例,課程標準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課程定位
1.1 課程性質
《經濟學基礎》是財經管理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屬專業(yè)必修課程。財經管理相關崗位的從業(yè)者不僅要有本崗位所需要的業(yè)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還必須具備經濟學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具備分析經濟現象和問題能力,具備把握宏觀經濟政策及其影響能力。本課程的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掌握微觀經濟主體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理解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能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解決簡單的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為學習其它專業(yè)課程打下基礎。
1.2 制定依據和思路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勝任崗位所需的職業(yè)能力為核心目標,著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術、技巧,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完成職業(yè)崗位工作所需的方法能力、思維模式與基本素養(yǎng)。因此本課程標準制定的依據是財經管理類專業(yè)所面向崗位的各種能力、知識與素質要求。
根據各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和培養(yǎng)目標規(guī)格,《經濟學基礎》的教學目標可簡單地歸納為幫助學生建立起經濟運行的一般架構,為專業(yè)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服務,為學生進一步提升學歷、拓展知識面服務。為實現這一目標,本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是:按照一般到具體、從貼近生活到抽象現實、從微觀到宏觀的思路安排教學內容,設計“導論——經濟學一般理論——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結構理論——政府宏觀政策分析”等教學單元;教學實施中,按照理論到現實的思路設計教學內容,課堂上進行理論精講,課后多進行實踐調查;教學方法上,多采用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方法,著重在學生思維和方法論能力的培養(yǎng)上。通過案例和課堂討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學中力求兼顧基礎理論、思想方法與實例分析三個方面,既注重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注重較多的經濟思想方法的介紹,強化定性分析與運用理論分析。
2 課程教學目標
2.1 總體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運用經濟學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分析現實中的經濟問題,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并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能對國家主要經濟政策及其產生的經濟效果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能為經濟管理職業(yè)崗位人員在從事經濟管理中構建宏觀經濟背景,樹立經濟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成本意識。
2.2 能力目標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分析現實中的經濟問題,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并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能對國家主要經濟政策及其產生的經濟效果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能為經濟管理職業(yè)崗位人員在從事經濟管理中構建宏觀經濟背景,樹立經濟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成本意識。
1)能夠運用市場運行圖分析市場運行中各主體及其相互關系。2)能夠運用供求理論初步分析產品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的變動關系。3)能夠運用彈性理論對不同彈性的商品營銷和促銷行為進行分析與解釋。4)能夠運用消費者均衡理論對某消費者的決策進行分析與解釋。5)能夠運用生產者均衡理論對企業(yè)的產量決策作出分析和解釋。6)能夠運用成本理論對企業(yè)的價格決策作出分析和解釋。7)能夠運用市場結構理論對不同行業(yè)的市場類型進行初步判斷、比較。8)能夠運用分配理論來分析土地、勞動和資本的供求市場。9)能夠運用相關經濟理論,解釋市場失靈的現象,并能提供政策建議。10)能夠運用收入法和支出法進行基本的國民經濟核算和進行簡單的國民收入計算。11)能夠運用失業(yè)、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理論初步分析社會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12)能夠根據政府的經濟政策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及其效果,或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的變化推斷政府可能采取的經濟政策。
2.3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1)掌握經濟學的一般理論框架。了解經濟學的發(fā)展史、分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經濟學的發(fā)展趨勢。掌握市場運行圖及其相互關系。2)掌握供求均衡理論。了解供求均衡、條件,掌握供求均衡的圖形表示,并能進行一定的計算。3)掌握彈性理論。了解彈性概念和影響因素,并能進行一定的彈性計算。4)掌握消費者均衡理論。了解消費者均衡、條件,并能進行一定的計算。5)掌握生產者均衡理論。了解生產者均衡、條件,掌握均衡圖形表示,并能進行一定的計算。6)掌握成本理論。了解成本等相關概念,掌握各種成本圖形表示及其相互關系,并能進行一定的計算。7)掌握四種市場結構。了解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的概念與特點,并對現實生活中的類似市場結構能予以判斷。8)掌握分配理論。了解生產四要素的市場均衡,掌握工資、地租的特殊供給曲線。9)掌握市場失靈及微觀經濟政策。了解市場失靈的原因及其影響,并能理解各種微觀經濟政策。10)掌握國民收入核算。掌握GDP、GNP等常見概念,并且能用支出法和收入法進行國民經濟核算。11)掌握失業(yè)、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周期理論。掌握失業(yè)、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周期的概念,了解失業(yè)、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周期的分類、形成原因、影響;掌握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的相互關系;學會計算失業(yè)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劃分經濟周期各階段等。12)掌握財政政策理論與貨幣政策理論的含義及影響。
2.4 素質目標
1)培養(yǎng)起對身邊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的敏銳感。2)樹立經濟意識、市場意識、成本意識和競爭意識。3)通過完成項目作業(yè)和小組作業(yè)增強團隊協作素質和精神。4)通過完成課外閱讀、資料查找和分析任務提高自我學習和分析素質。5)培養(yǎng)起對宏微觀經濟現象的抽象與量化分析的思維模式。6)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通過關注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和新商業(yè)模式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3 教學方法及教材
主要運用案例教學法,采用大量經典案例,通過學生收集資料,分組討論發(fā)言,形成案例討論報告。并結合教師講授,達成本課程目標。教材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職教材,同時參考北京大學出版社高職教材《經濟學基礎》。
4 考核方案
考試按照平時成績占百分之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的比例構成。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大出版社,2006.
[3]羅伯特·弗蘭克著.閭佳譯.牛奶可樂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