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文
摘 要:本文比較分析了莫言和福克納“故鄉神話”,兩位作家都描述了自己的故鄉,但由于不同的國度和文化修養以及他們的氣質、教養、喜好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筆下的故鄉神話存在著較大的不同。
關鍵詞:莫言;福克納;故鄉神話;文化特征
美國福克納研究專家托馬斯英奇,在權威的福克納研究專刊《福克納學刊》上發表《莫言和福克納:影響和匯合》,從作品敘事技巧、思想內容等幾方面對福克納與莫言進行了雙向比較,指出福克納對莫言的影響。2002年三月,莫言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中也提到:福克納的小說給他帶來了閱讀震撼及強大的心理沖擊力,他的文學創作由此豁然開朗。同時我國著名學者張志忠先生也從莫言的作品中看到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評說莫言時,他認為;他的認知方式、價值觀、情感取向都打上了農民文化的深刻印記,兼得福克納等的啟悟。可以說是福克納為莫言的創作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使其在吸收中國傳統技藝的同時,兼得西方創作技法的精妙。
1 福克納和莫言的“故鄉神話”的內涵及研究意義
“故鄉神話”一詞最先由馬爾科姆考利提出,他在《文集》序言里總結歸納福克納在此以前寫的本書,稱之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高度評價福克納為“一個用散文寫詩,寫謠曲的作家,是一套神話的創造者,把這些神話編進了一部南方的傳奇”,贊揚他“完成了我們時代還沒有出現先例的精神勞動。
文化,是彰顯一個區域個性特征、心理模式、行為模式以及人格模式最具代表性元素,具有獨特的魅力。任何人,無論其對地域文化傳統持什么樣的態度,他都是這個地域文化的產物,文化傳統就像遺傳基因一樣,悄無聲息地將自己的印記烙在那個區域人們的身上,反映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文學,是關于人的學問,更是脫不了文化的印記,特別是地域性較強的文學作品,往往更能體現這一點。而在不同的人身上,童年經驗的影響因素各異,主要有血統遺傳、自然和社會環境等。
本文試圖探討高密東北鄉和美國南方文化特征,分析莫言和福克納受到的地域文化濡染以及它們在作品中的表現,以此來研究兩部神話的文化特征。
2 高密文化及其文學表現
高密地處山東,而山東自古屬于齊魯大地,因此,許多人認為高密文化應該也屬于齊魯文化,其實不然,雖同屬于山東大地,齊文化和魯文化還是有質的區另。有學者曾將齊文化的特征概括為:開放、務實、浪漫、智慧、禮儀。作為古代齊國腹地的高密,自然有著齊文化一脈相承的文化特征。也正是得益于齊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高密人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審美目光和奇異大膽的想象視角。
莫言的作品大多數打上了強烈的高密東北鄉的文化印記,例如:茂腔、娛葬儀式、野合等等,可以說,莫言是高密文化的代言人及普及者。縱觀莫言的作品,地緣文化對它的影響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靈物崇拜意識。與同時代作品相比較,莫言的作品想象奇特,瑰麗多姿,他常常借助一些動、植物意象,植入當地人靈物崇拜意識,再加之莫言用語大膽奔放,毫不拘束,使得作品中的情節常充滿著一種異常突出的神秘、夸張、怪誕意味。這與齊文化剛勁擴達,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征是分不開的。
第二,頑強的生命活力。這個問題涉及到地緣文化儒染,研究作家所受到的地緣文化濡染,首先考慮到作家的童年經歷。莫言出身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直逼人生理極限的苦日子。同當時其他人一樣,饑餓成為了莫言童年時期永不磨滅的印象,他們以極頑強的態度生存在一個也許不大不適合生存的大地上。童年的饑餓讓莫言刻骨銘心,但同時也培育了他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執著的生存信念。這種扎根于骨子里的生命體驗深深地反映在莫言的作品中。
第三,大無畏的反抗精神。這個問題需從社會關系中的個體需求和群體需求角度分析。當外界給特定地域的人們施加壓力時,一致對外便成了這個地域人們共同的生存需求,這時他們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內在凝聚力。
3 美國南方文化及其文學表現
南方文藝復興之后,美國文壇上崛起了一個既松散又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文學團體——南方文學作家,這批作家的作品改變了昔日南方的“文化沙漠”形象,為南北戰爭后南方的文學荒原增添了一線生機。福克納身上和他的作品中都打上了“南方性”的印記。歷經了美國兩個世紀跨度的福克納,耳濡目染了美國南方社會變遷的潮起潮落,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人物命運的斗轉星移,地緣文化在他的意識里、作品里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用崔志遠先生的地緣文化詩學理論,可以將福克納作品中的南方文化傳統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卑不亢的英雄主義。如果說莫言作品中塑造具有大無畏反抗精神的硬漢形象是為了對祖先的頂禮膜拜和歌功頌德,彰顯齊文化中剛烈生猛、我行我素的豪放風格。那么,福克納筆下的英雄化或惡魔化的人物塑造則是體現了他對古老南方的深深眷戀,作為貴族后裔的福克納,同樣生存在濃厚的“回憶文化”中,家族祖先們的輝煌歷史,勇敢、驕傲、愛正義、愛自由的傳統觀念,戰爭與重建的理想等籠罩在后人的心中,左右著他們的心理、情感和思維。
第二,逆來順受的被動精神。在福克納所處的時代,加爾文新教勢力主宰美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并以嚴格的教規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
第三,醉心自然風貌。在社會急速轉型的美國南方,精神受到激烈沖蕩的人們把視野伸向的大自然,他們極力從大自然的厚贈中尋找精神的歸宿。福克納也不例外,他初涉文壇就趕上了一個混亂的時代,像其他南方作家一樣,苦于精神無依,當理性的思考被無序的現實打敗之后,他們便把內心的情感移向了持恒的富有靈氣的大自然,反映在作品中的便是有血性、有活力的自然生命力。
4 結語
福克納和莫言都是文學巨匠。莫言受到福克納的啟發,構建了屬于自己的“高密東北鄉”。莫言和福克納都描述了自己的故鄉,盡管在創作方法上二位作家各有特點,但是他們創造的動機和精神指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借文學表達他們對故土風物極端深厚的情感,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文俊.福克納的神話[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張志忠,莫言論。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3]朱賓忠.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