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麗
摘 要:逐條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以期讓更多人掌握其要義。
關鍵詞:耕地占用稅;稅法;法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0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2.22? ? ? ?文獻標志碼:A
1 ?法律概述
1987年4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2007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修訂案)。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耕地管理要求,201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并從2019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共十六條,對土地資源占用稅進行了具體規定。所謂耕地占用稅,主要是對于占用耕地建設住房或者從事別的非農業建設的機構與個人所征收的稅收。該稅種采取的是定額稅率,繳納標準主要取決于人均所占有耕地之數量與經濟發展狀況。推出該稅種旨在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好土地資源,從而做到切實保護農用性耕地。
2 ?具體解讀
第一條是立法目的。為了更好地利用我國土地資源,強化土地管理工作,切實保護好各類耕地,特制定本法。耕地占用稅是一種具有特定目的的稅種,與別的稅種相比,具備較為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4方面。一是同時具備了資源稅和特定行為稅的性質。耕地占用稅將所占用的農用耕地加以建房或開展別的非農建設的行為列入到征稅對象,以制約納稅人占用耕地的行為和推動土地資源的合理化運用為主要的課征目的。除了具備資源占用稅屬性以外,還具備了顯著的特定行為稅特征。二是運用地區的差別稅率。耕地占用稅運用地區差別稅率,依據不同地區詳細情況,分別出臺差別性稅額,從而適應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耕地質量區別較大、人均耕地面積相差極大的實際狀況,具備了因地制宜的特點。三是在占用耕地時予以一次性課征。耕地占用稅除了對得到批準占用耕地的納稅人進行征收、對占用耕地后超出2年沒有使用者一定要加征耕地占用稅之外,不再征收該稅種。四是對稅收收入專用于耕地開發及改良上。耕地占用稅所取得的收入應當用在發展農業類專項基金上,主要是用在實施宜耕土地開發和改良現有耕地。因此,該稅種具備了取之于地和用之于地的特點。
第二條對耕地占用稅法的納稅對象進行了規定。凡在我國境內使用耕地進行建設或是開展非農業領域建設工作的集體或個人,都屬于耕地占用稅的征收對象,必須依據本法規定繳納所需要的稅費。對使用耕地來營建農田類水利基礎設施的,不再需要交納相應耕地占用稅。這里所說的耕地,主要是指可以種植多種類型農作物的農業類土地,涵蓋了菜地和園地。其中,園地涵蓋花圃、茶園、果園、桑園以及別的種植類經濟林木所用土地。對于占據魚塘或別的農用土地來建房或者從事別的非農建設的,也應當視同為占用耕地,要依法征收占用稅。對于占用已經開發的種植和養殖類的灘涂、水面及林地等開展非農業建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依照更好地保護生態資源與生態平衡的原則,依據具體狀況來決定是不是需要征收該稅費。
第三條明確了耕地占用稅的計算依據與額度。耕地占用稅是以納稅人實際占有的耕地面積為計稅的主要依據。依據有關要求,需要對所適用的稅額進行一次性征收,所需要的稅額等于納稅人實際占用之耕地面積乘以相應額度。
第四條規定了耕地占用稅的稅額如何收取。我國不同地區間人口與耕地資源之分布非常不平衡。東南沿海省份人口數量較多,其人均耕地資源很低;而中西部地區的人口數量少,其人均耕地資源多。但在實際上,這和各地區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較大的關系。鑒于不同區塊在客觀條件上存在相當大的差別,而且在稅收調節以及納稅人能力上也具有一定差異,我國耕地占用稅在考慮稅率時就有針對性地加入了具有地區差異性的稅率。具體來說,其稅額多少可以分為4類情況:一是“人均耕地面積低于1畝(約667 m2)的縣(自治縣、不設區市或者市轄區)”,其所需要繳納的稅額為10~50元/m2;二是“人均耕地超過1畝(約667 m2)但低于2畝(約1 333 m2)的縣(自治縣、不設區市或者市轄區)”,其所需要繳納的稅額是8~40元/m2;三是“人均耕地超過2畝(約1 333 m2)但低于3畝(2 000 m2)的縣(自治縣、不設區市或者市轄區)”,其所需要繳納的稅額是6~30元/m2;四是“人均耕地超過3畝(2 000 m2)的縣(自治縣、不設區市或者市轄區)”,其所需要繳納的稅額是5~25元/m2。各地耕地占用稅分別適用的稅額,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考慮本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經濟和社會等具體狀況,在前述稅額的額度范圍體系當中酌情予以確定,報送同級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報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及國務院予以備案。各省級行政區耕地占用稅所適用之稅額平均水平不得低于本法所規定的平均耕地占用稅稅額。其中,上海市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達到了45元/m2,北京市達到了40元/m2,天津市則是35元/m2,江蘇、浙江、福建、廣東4省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30元/m2,遼寧、湖北、湖南3省市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25元/m2,河北、安徽、江西、山東、河南、重慶、四川7省(市)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22.5元/m2,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陜西5省(自治區)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20元/m2,陜西、吉林、黑龍江3省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17.5元/m2,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6省(自治區)耕地占用稅平均稅額為12.5元/m2。
第五條對耕地緊缺地區的占用稅適用額進行了規定。“人均耕地在0.5畝(約333 m2)之內的縣(自治縣、不設區市或者市轄區)”,其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按照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恰當增加耕地占用稅之額度。但必須引起重視的是,提高的部分不得超過第四條第二款所明確的適用稅額的50%。
第六條規范了占用基本農田的狀況下如何確定稅額。對于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依據本法第四條第二款或第五條的規定來核定本地所適用的稅額,加按150%的比例加以征收。
第七條對相關機構占用耕地需要征收耕地占用稅的情況進行了規定。明確了軍事單位、教育單位、福利機構和醫療單位需要占用耕地的,可按規定予以免征有關稅費。對鐵路、公路、機場跑道和停機坪、港口等交通設施建設等不得不占用耕地的,以減收2元/m2的標準來征收耕地占用稅。應盡量減少對耕地占用稅所給予的減免稅方面的優惠,這是由于一旦減免稅優惠設置太寬、太多,就容易和征稅之初衷以及稅種作用彼此脫離,削弱了耕地占用稅所具有的特殊調節能力。
第八條明確了納稅人一旦改變原有占地用途后的處置措施。依據本法第七條的規定,在免征或者減征耕地占用稅之后,一旦納稅人自行改變了原來經過批準的占地用途,就有可能出現不在免征或者減征耕地占用稅范圍之內的狀況。這時需要按照本地所適用之稅額來重新計算應繳納耕地占用稅額度,并依法予以補繳。如今,我國各級稅務主管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之間還無法做到信息對等,從而導致信息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交換。這就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形成各部門之間信息相互共享、協助管理與征收的現代監管體系。這樣一來,稅務主管部門能快速掌握耕地被占用及被使用的相關信息,從而得以實施不間斷監控,自然資源部門也能夠快速得到征稅、減免稅或不征稅等相關信息。切實做到各部門之間涉稅信息的彼此互通、互換與共享,如此可為本稅種的征管予以技術上的支持。
第九條規定了本稅種的征收責任機關。明確規定了稅務機關是耕地占用稅的征收單位。
第十條規定了本稅種的納稅時間。耕地占用稅發生納稅義務的時間,應當是納稅人在收到自然資源部門要求辦理相關手續書面通知的同日。納稅人應當從此日起30天內積極申報與繳納所需稅費。自然資源部門則憑繳稅后的相關材料通知有關部門為申請者發放建設用地批準書。
第十一條規定了臨時占用耕地所需稅費的繳納事宜。當納稅義務人出于臨時工程建設或者勘探等需求而臨時占用了耕地的,需要在臨時占用耕地之前進行報批,并依法交納足額耕地占用稅。其后,在臨時占用耕地期滿之后1年時間內依法加以復墾,而且還應當恢復耕地的種植條件,才能100%退還已經繳納的稅費。
第十二條對占用耕地實施非農建設稅費繳納作出了規定。對占用綠化、園林、林業、草地、農田、漁業、灘涂等實施非農業類建設的,需要納稅人依據本法之規定繳納100%的稅費。凡是符合前款所規定之耕地狀況的,其適用之稅額應低于當地按照本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通過的稅額比例,但其降低部分不可超出50%以上。占用農用地建設直接為農業產業生產提供服務的相關設施,可不予以繳納相應稅費。
第十三條對建設涉稅信息共享體系提出了要求。自然資源、財政、稅務等主管部門要各負其責,彼此協作,共同建設好涉稅信息共享體系。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快速地把農用地轉用、供地以及臨時占地批準、土地資源違法等信息提供給稅務主管部門,并形成農用地轉用和供地相互間之聯系。自然資源、財政、稅務等應當共同會商,理清自然資源部門所收到的申請人已經繳納但自然資源部門還沒有入庫的耕地占用稅費,從而做到及時、精確入庫。對于那些已收儲但還沒有開始供應的土地,要保障在辦理建設用地批準書之前應當繳納的各類稅款。對于臨時占地申請,在申請用地審批之前,應當要求用地人提供免稅的相關憑證。同時,稅務主管部門應當充分運用網絡來獲取土地招拍掛、農用土地租賃、重點工程建設等涉及繳納耕地占用稅的相關信息,做到精準服務、全程跟蹤、妥善落實。
第十四條對征收管理作出了規定。各級稅務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之間要形成部門合作體系,定期實施稅收相關信息的交換,探索形成先稅后證式的管理體系,研究實施對未經過批準占用土地的聯合執法體系,從而做到征收管理工作的高效執行。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