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儒
摘 要:在理清鄉村振興作用機制的基礎上,利用AHP模型嘗試建立了包含人、社會和政治3個層面的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為安徽省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鄉村振興;指標體系;安徽省;現代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2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關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對規范和促進安徽省鄉村振興可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文獻綜述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戰略規劃,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安徽省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和《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全面部署了安徽省鄉村振興工作路線和實施方針。
鄉村振興這一時政熱點引起學界廣泛關注。鄉村振興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質量評價、路徑探析、傳導機制和各地具體實踐等,在鄉村振興指標體系建設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
程莉和文傳浩(2018)[1]基于農民生活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產業發展3個角度,構建了我國鄉村振興質量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鄉村振興進行了時序研究。郭耀輝等(2019)[2]依照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建立了治理、生態、產業、鄉風、生活等5個一級指標,并細化為20個二級指標,利用Delphi及AHP評價分析法,對我國貧困地區馬邊縣鄉村發展進行了測度。賈紅偉(2019)[3]建立了一套包含管理指標、產業指標、文化指標、生態指標和發展指標在內的評價體系,并進行了綜合測度。胡美君等(2019)[4]構建了包括生態環境、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5個方面在內的測度模型,對東北三省13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綜合評價。劉慶友(2005)[5]從鄉村可進入性、鄉村外圍吸引力和鄉村設施鄉村資源等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了實證研究。
為了加快鄉村振興治理體系指標建設,推動安徽省鄉村振興綠色健康發展,基于理論與實踐需要,建立了人、社會和政治3個層面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指標體系,為安徽省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2 ?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
鄉村振興是基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涉及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落腳到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振興主要是農村人民生活現代化、農村政治發展現代化以及農村社會現代化,包括農村產業發展、農村人才培育、農村生活改善、農村民風改善、農村環境保護以及農村基層政治體制機制完善等。
其中,農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吸引優質產業來農村發展,是我國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優質產業來農村發展,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讓農民擁有更多職業選擇,助力農民就業轉型。近年來,農村就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兼業狀態的農民占一半以上。因此,必須增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民適應現代化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很多青年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老人、婦女、小孩留守農村,農村社會建設激情消退。農村長期男尊女卑傳統思想導致男女不平等,很多農村婦女只能在家孝敬老人和撫養孩子,自身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發展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把婦女從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和保障農村婦女權益,是實現農村社會健康發展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農村社會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庸俗文化影響著村民,賭博現象時有發生。從根上解決農村社會浮躁風氣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農村社會實現現代化發展,要從文化建設和宣傳優秀文化做起,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改善民風。
農村政治有其特殊性,農村政治屬于基層民主自治的范疇,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批評、自我管理的組織。因此,農村常常出現“村民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的觀望狀態。村民一般不會率先嘗試,往往是等到事情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參與。激發村民生產生活積極性,需要充分發揮黨員及村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鄉村振興發展總要求,構建鄉村振興質量指標體系,具體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3 ?鄉村振興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
鄉村振興指標體系的準則層包含現代性的鄉民、現代性的社會和現代性的政治3個部分。現代性的政治是針對基層民主政治研究的,按照治理有效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探究激發基層民主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轉換路徑。
根據圖1的作用機制,現代性的人和現代性的社會主要體現鄉村振興發展要求中的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產業興旺以及生態宜居。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鄉村社會是由一個個鄉民組成的,只有實現鄉民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整個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同時,鄉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也能夠進一步地促進鄉民發展的現代化。其區別在于,鄉村振興中現代性的鄉民更強調微觀個體發展,而現代性的社會更側重于農村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環境因素,包括投資環境、生態環境、鄉風民俗等。
3.1 ?現代性的鄉民
現代性的鄉民主要考察鄉民在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具有一定文化素質。這一層面選擇受教育年限和15歲以上農民的文盲比重這兩個指標。在能否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以便更好地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提升自己的工資性收入方面,選擇每百戶農民計算機擁有量和每百戶農民智能電話使用量等指標。農民收入水平是鄉民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指標,選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體現這一指標。此外,恩格爾系數也能反映農民生活質量水平。
3.2 ?現代性的社會
在農村,要實現社會環境現代化,貧困發生率這一指標不可忽視。貧困發生率涉及整個農村社會是否實現了國家要求的脫貧目標。可以用新農保參合率和低保人數這兩個指標來表示農村社會基本保障程度。生產生活的現代化應給予充分考察,例如節水灌溉面積和機收面積等。在農村社會文化建設方面,指標應包含農村藝術表演場數、五好文明家庭戶數、婦聯組織中女性人數與該村社會總人口數的占比等指標。此外,農村社會自來水普及程度、衛生廁所覆蓋狀況、交通路網密度等指標也應得到充分考慮。
3.3 ?現代性的政治
基層民主政治是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要重點考察村務公開次數、有村規民約的村莊占比、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工程組織個數、打擊黑惡勢力次數、有社區綜合服務站的村莊占比、村委女性黨員的占比等指標。考察基層民主政治能否充分調動農民參政熱情和從事社會主義民主化建設。其中,村委女性黨員占比指標是為了考察女性在基層民主建設中的熱情程度。
4 ?結束語
該鄉村振興指標設計從安徽省鄉村發展實際出發,結合安徽省發展規劃和鄉村振興總體思路得出。以上指標大多可從統計年鑒中得到,使用起來比較簡便,能夠有效節省模型數據的收集及數據處理時間。該模型可以用于省級、市級甚至縣級比較,可以根據年份順序進行比較,進一步擴大了該模型使用范圍。應看到測度模型也存在不足之處,應深入基層獲取相關調研數據完善模型指標,以便在測度中得到更為準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程莉,文傳浩.鄉村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2018,37(10):98-106.
[2]郭耀輝,李曉,何鵬,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鄉村發展綜合評價——以國家貧困縣四川省馬邊縣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10):158-164.
[3]賈紅偉.鄉村振興的統計度量及其應用[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4]胡美君,王磊,左海霞,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綜合評價——以東北三省13個農業特色小鎮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3):86-92.
[5]劉慶友.鄉村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模型與應用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