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辰
摘 要:綜合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從經濟、社會和生態3方面,對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能力進行了分析評價,得出了荊州市農村發展特點和存在問題。
關鍵詞:因子分析法;綜合發展能力;評價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2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24;F832.2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要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
荊州市在認真總結“十二五”發展的基礎上,深刻分析“十三五”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機遇,根據《湖北省農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和《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實際編制了《荊州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目前,由于城鄉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要素配置不合理,農業轉型發展面臨要素制約。利用相關數據建立模型,評價新形勢下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能力,有利于根據發展現狀提出應對措施,具有現實意義。
2 ?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能力評價的分析過程
2.1 ?建立指標體系
為了全面、系統地描述近年來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情況,通過定性分析,選擇適合綜合評價的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在選擇指標時,既要有一定的涵蓋面,又要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綜合相關文獻,選擇9項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這9個指標分別為:X1表示人均農村社會總產值=農村社會總產值/總人口(元/人);X2表示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占比(%);X3表示農業機械總動力(萬kW);X4表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元/人);X5表示已經開通公共交通的農村個數(個);X6表示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村勞動力占比(%);X7表示化肥施用量(萬t);X8表示有效灌溉面積(千hm2);X9表示當年實際機耕面積(千hm2)。
這9項指標從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潛力等方面反映了農村綜合發展實力,為因子分析打下了堅實基礎。各項指標統計數據來源于《荊州統計年鑒》。
2.2 ?因子分析過程及分析結果
2.2.1 ?相關系數矩陣
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從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相關系數都大于0.3,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2.2 ?顯著性檢驗
利用SPSS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顯著性檢驗。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為209.919,相應P值接近0,若α為0.05,由概率P小于顯著性水平α,應拒絕零假設,此時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KMO檢驗結果為0.83,Bartlett檢驗概率為0,說明各因素之間有較強相關性,因此具有因子分析的必要性。
2.2.3 ?提取因子
根據特征根大于0.9的原則和最初m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90%的原則,選取主成分的個數。當m=2時,模型特征值為0.999,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7.958%,符合要求。因此,模型因子個數應該為2個。
2.2.4 ?因子得分表達式及得分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寫出因子F1和F2的得分函數,表達式如下。
F1=0.126X1+0.128X2+0.138X3+0.127X4+0.122X5+
0.130X6-0.076X7+0.125X8+0.125X9 ? ? ? ? ?(1)
F2=0.018X1+0.004X2-0.151X3-0.006X4+0.054X5-
0.002X6+0.983X7-0.002X8+0.027X9 ? ? ?(2)
在計算因子得分的基礎上,根據其方差貢獻率與兩個因子累計貢獻率之比,對得分進行加權匯總,從而得到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實力得分公式。
F=86.104F1+11.854F2 ? ? ? ? ? ? ? ? ? ? ? ?(3)
根據上述公式,通過計算提出各年度因子得分及總因子得分。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荊州市農村綜合發展實力逐步提高。
3 ?結論
3.1 ?發展特點
3.1.1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2016年,荊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364.40億元,比2010年增加133.33億元,年均增長4.9%,比全省平均增速快0.28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達到13 728元,比2010年增加6 382元,年均增長13.3%,收入總額連續9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12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
3.1.2 ?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
2016年,荊州市糧食產量41.08億kg,比2010年增加7.28億kg,年均增長3.98%,總量創歷史新高。
3.1.3 ?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是規模化發展迅速。2016年,荊州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4.68萬hm2,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7.5%,比2010年提高24.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化步伐加快。2016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13家,比2010年增加101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97家、市級21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位居全省之首。
3.1.4 ?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第一支柱產業領先快跑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穩步增長,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成為荊州市首個千億產業。2016年全口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 502億元,比2010年增加1 117億元,年均增長31.3%。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由2010年的0.9∶1,提高到2016年的2.37∶1。
3.1.5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農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一是土地確權工作穩步推進。荊州市農村承包土地確權工作全面推進,為農村深化改革奠定了較好基礎。二是“四化同步”建設邁出了堅定步伐。以“四化同步”發展為引領,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3.2 ?存在問題
3.2.1 ?農業結構調整不快,農業綜合效益不高
雖然荊州市農業農村經濟總量較大,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但農業供給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
3.2.2 ?農業品牌建設滯后,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
荊州市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但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缺乏有競爭力的精品名牌,與農業大市的地位不匹配。
3.2.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但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3.2.4 ?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
近年來,荊州市農民收入連年增加,主要來源于政策補貼、農產品價格上漲和務工收入。隨著邊際效應的影響加大,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
3.2.5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公共服務能力弱
沒有形成農業技術推廣的多元化格局,公益性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基層農技服務面臨后繼乏人、隊伍萎縮的局面。農技隊伍難以滿足農戶對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和新服務的需求,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