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蓮
摘 要:闡述了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分析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具體劃分,提出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與政策支持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政策支持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3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9;F842.67? ? ? ?文獻標志碼:A
1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歷程
1.1 ?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
養老服務的持續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延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農村面臨著老年人眾多、年輕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局面,這直接導致農村以往的家庭養老無法維持。其次,人口老齡化是全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在農村愈演愈烈,老年人撫養成本不斷增大。有的家庭甚至面臨著子女和父母都是老年人的問題,農村養老難度加大。再次,隨著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由于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與父母住在一起[1-3]。
1.2 ?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大,但保障水平偏低
近年來,我國社會養老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普及,參與到新農合的人越來越多。根據相關調查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地區農村養老政策落實情況具有差異性,農村養老服務保障能力參差不齊,但整體上看,農村養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偏低。據調查,60歲左右的農村老人能領到大約400元/月的養老金,無法維持其正常生活,只能作為生活開支的補充[4]。
1.3 ?農民收入增加,具備商業保險購買力
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一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足夠資金購買商業保險。很多農民對商業保險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認可商業保險的價值和作用。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農業,逐漸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農民收入增加,在滿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農民開始思考未來生活。一些生活較為富足的農民已經具備購買商業保險的能力,他們意識到商業養老保險靈活性更高,紛紛購買[5]。
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體劃分
2.1 ?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制度
所謂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制度,是指由個人或雇傭人員對養老保險金進行大部分繳納,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給予一定補貼的國家制度。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我國對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制度的貫徹落實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針對農村發展情況和人口所創設的獨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在城市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結合農村情況改革創新的具有農村特色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制度將效率作為最終目標和落腳點,明確了農民養老的個人責任和援助之間的關系,界定了不同群體的職責和義務。具體而言,養老金由政府職能部門、雇傭者、被雇傭者一起承擔。養老金的多少與其自身工資水平和繳費年限等息息相關,而政府只對部分優先的補貼進行貫徹落實。
2.2 ?國家福利型養老保險制度
所謂國家福利型養老保險制度,是指由國家承擔所有責任和義務,對所有公民提供養老金的保險制度,所有的養老金均來源于國家稅收,養老金的全部或大部分直接由國家支付。這樣的養老保險制度,注重國家財政部門對經濟政策的調節。養老金由國家進行統一管理和分配,確保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生活。同時,這樣的保險制度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種制度下,國家是貫徹落實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對公民生活負全部責任。農民是國家公民,具備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養老保險的權利。
2.3 ?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制度
從本質上來講,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制度屬于公民個人儲蓄型保障制度,強調個人責任和義務,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其注重的是個人強制儲蓄,通過完全積累制進行養老金存儲。同時,養老金是雇傭者和被雇傭者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繳納,或個體按照自身收入水平基于國家標準繳納。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僅在政策制度上給予一定支持和幫扶。
3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與政策支持的實現途徑
3.1 ?搭建適應我國農村現狀的城鄉一體化養老制度
為了切實改善我國農村養老局面,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國家應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養老制度,打破傳統社會體制下的二元結構。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新農保是當前我國養老制度貫徹落實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目前效果最好的養老壓力緩解方式。新農保能夠將社會中的多方力量進行有效結合,形成高效的社會聯動機制。基于此,國家相關政府部門應以提高養老保險質量和效率為目標,拓寬居民繳費渠道和方式,切實提高農民滿意度,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 ?有效界定中央與地方財政供給方式
根據相關調查可以看出,我國目前仍然采用財政分權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養老補貼過于集中,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整體效用降低。基于此,政府部門應明確限定中央與地方的貼補責任,逐漸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促進城鄉高效統籌,充分提高新農保的效率和質量。
具體而言,中央財政部門可以實行累退制的普惠制養老金模式。對農民劃分層次等級,按照相應檔次進行養老金累退。通過這樣的方式,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公正。
3.3 ?創設多元化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養老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區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基于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建立多元化保障制度。家庭養老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認知,在此基礎上,國家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入社會化養老保險,轉變農民的傳統落后認知,并采取措施保障農村老年人精神和物質需求。要實現農村養老的全面發展,應搭建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保險為輔、商業養老保險為補充的保障體系。
3.4 ?完善農村養老保險配套服務機制
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宣傳,引導農民全面了解養老保險對自身未來老年生活的作用和價值,使其意識到參加新農保的重要現實意義,從而自覺參保。另一方面,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引導社會志愿者參與養老工作,對農民基本情況、保險金繳納狀況等進行核算和記錄,為政府部門提供可靠的養老金數據分析,以便于實時監測并科學預估。
4 ?結束語
要推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發展,必須搭建適應我國農村現狀的城鄉一體化養老制度,有效界定中央與地方財政供給方式,創設多元化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保險配套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王亮亮.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和政策支持[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4):197,199.
[2]曹琬瑤,李昕.淺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和突破[J].勞動保障世界,2018(6):32.
[3]郭瑋.淺談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7(5):175-176.
[4]劉清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模式構建及創新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4):26.
[5]何茜.遼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2018(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