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勁松
摘 要: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對農村土地進行開發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分析了農村土地開發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土地開發與經濟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土地開發管理;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6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 ? ? ?文獻標志碼:A
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土地作為非再生資源,可開發和利用的量越來越少。農村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用地,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路徑。農村土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載體,隨著環境的污染,優質土地資源越來越少,進行土地開發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1 ?農村土地資源開發管理的必要性
1.1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工業和建筑用地的增加,農村耕地被占用,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糧食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需要對農村的田地、道路、水源、森林等資源進行開發和綜合規劃管理,開發和利用荒地、鹽堿地,擴大耕地面積,并提高原有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1.2 ?促進土地管理的拓展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是新形勢和新趨勢。農村土地開發管理工作的內涵從傳統的耕地管理向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管理轉變。相關部門需要在國家制定的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根據區域實際情況進行農村用地的開發和管理,在實現農村土地資源平衡使用的基礎上增加建設用地的面積,使土地資源實現均衡流動,提升農村土地的使用價值,促進農村土地管理。在農村土地開發過程中,項目內容由傳統的增加耕地面積向保護基本耕地、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產量、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轉變。多項綜合的土地開發內容為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提供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對農村土地開發進行嚴格管理,可發揮土地的作用[1]。
1.3 ?促進鄉村建設
國家的土地是有限的,能被開發的農村土地也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農村土地上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目標,需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力和經濟承載力。對土地開發進行管理,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在農村土地開發過程中,需要大力植樹,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現存的生物種類,保證生物的多樣化。要加大力度復墾建設過程中被損毀的土地,增加耕地面積。不能復墾的土地應作為建設用地轉到市場進行流通,通過交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農村土地資源開發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的需求與土地閑置存在矛盾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呈現跨越式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農村,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和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放棄耕種土地,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大量土地被閑置。閑置的土地無人耕種,無法給土地使用者帶來效益,大量土地資源被浪費,進而產生社會性問題。
2.2 ?經濟發展對土地開發的影響
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數量的增加會使人均土地占有量變少,在農村會出現優質耕地缺乏的問題。經濟快速發展使工業及建設用地增加,城市土地資源無法滿足工業和建設用地的需求,農村土地成為工業和建設用地的重要備選。耕地變為建設用地,使農民生活無法得到保障[2]。
2.3 ?耕地質量逐年下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水、廢氣、廢物等對農村耕地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國家制定了環境保護政策,對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的懲處力度也在加大,但無法從根本上杜絕污染。工業生產的廢水、廢物排放在河中會影響水質,進而影響耕地質量,降低單位面積產量。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也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影響效益。
3 ?農村土地開發管理與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通過開發管理耕地促進經濟發展
耕地是農村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承擔著糧食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維持社會穩定的重任。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所體現出來的效益越來越低,農民失去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紛紛進入大城市務工,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在此背景下,農村土地一部分流轉給其他農民,另一部分成為荒地。農村土地開發管理過程中的土地流轉和成立合作社等模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首先,土地流轉解決了農村耕地荒廢的問題,進城務工的農民將土地流轉后,可以得到部分收益。土地流轉的承包方可以對流轉的土地進行集約管理,根據市場需求種植農作物,使耕地的效益實現最大化。其次,合作社是農民的自發性組織,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合作社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減少了中間環節,使農產品銷售成本降低,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增加農民的收入,也能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3.2 ?通過開發荒地廢地促進經濟發展
在農村土地開發過程中,對荒地和廢地的開發是重點。開發荒地和廢地能增加耕地和建設用地的備用量。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政府可以組織技術團隊分析農村荒地和廢地的土壤,選擇適合種植的作物,并鼓勵農民種植。對于肥力下降比較嚴重的荒地和廢地,要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并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提高種植效益。農業相關部門也要對農民的種植過程進行指導,減少不正確種植對土壤及環境造成的污染。因開礦而被廢棄的土地,政府要進行規劃,將其作為復墾的重點,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復墾前,要減少土壤的重金屬含量,之后調整土壤的厚度、坡度、肥力。對于無法開發的荒地,可以改變其用途,作為建設用地,以備開發。
3.3 ?通過管理建設用地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快速發展增加了建設用地的面積,導致耕地被大量占用。為了保障農村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和糧食安全,要要嚴格管理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家開發政策的基礎上,利用農村荒地、工礦廢地等開發備用的建設用地。同時引進農產品企業,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建設農產品品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要集中建設工業園區,實現規?;a,降低園區企業的生產成本。
4 ?結束語
在開發管理農村土地時,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依托,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核心,在緩解人地矛盾的基礎上提高耕地質量,使土地與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白雷.農村土地開發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6):5.
[2]李冬梅.農村土地開發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