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添柱 魏堅 文春暉
摘 要:轉型發展背景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了實現“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為落實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以促進地方科技創新發展和經濟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特色;人才培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12-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4-4 ? ? ? ?文獻標志碼:A
應用型人才培養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引發了全社會及各地高校師生們的廣泛關注。通過分析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問題背后的原因,提出加強“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應舉措[1]。
1 ?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時代大背景下,高校轉型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應用型人才培養越來越被各大高校所重視。圍繞辦應用型大學、培養人才等一系列問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多方位的調查研究,并表述了個人的看法及觀點。通過研究發現,由于辦學背景、基礎條件、地域特色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1 ?辦學定位不明確,過于盲目跟風
我國應用型高校總體上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為轉型過來的應用型大學,另一種為新建的應用型大學。雖然產生形式不同,但一開始皆是抱著“摸著石頭過河,邊辦邊發展”的心態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在發展過程中也缺乏“一竿子到底”的調研精神,研究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上、紙面上,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沒有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及特色,制定符合地方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模仿行為較突出,甚至還出現了純粹的“拿來主義”,實用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此外,一些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追求教和學的效果,忽略了學到用的突破,只看眼前效益,未進行長遠考慮。“人才入口”大門是敞開的,“人才出口”卻是荒蕪之地,可以說是“管進不管出”。
1.2 ?重數量輕質量,追求“大而全”
一些地方高校在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培養規格上一味爭大求全,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沒有考慮自身承受能力及地方對人才的需求,更傾向追求規模及效益的最大化,辦學特色不突出,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籠統地認為專業及人數是越多越好。此外,在專業申報與招生上,存在什么專業是熱點就申報什么專業,熱門就多放招生指標,不熱門就少放指標或不招生的現象,甚至有的高校內部學科專業之間為了提高效益,片面追求擴大規模,擴大招生人數,沒有充分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和地方需求,導致可招生專業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分散,應用型反而辦成了綜合型,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地方“就業難”現象比較突出[2]。
1.3 ?培養模式單一,培養方式欠科學
一些地方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缺乏創新思維,通常表現為過多照搬照抄國內外其他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驗,沒有綜合考慮地方人才需求,這種效仿培養模式嚴重阻礙了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此外,在培養方式上也不夠科學,一些地方高校雖打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口號,但實際在培養方式上與以前相比并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可謂是“囿于一隅”,甚至依然延續著“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另外,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著“將人才培養方案改一改,實踐環節比例升一升,教學基地出去談一談,實習現場看一看”的現象,對實踐教學效果方面認識不足,缺乏對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監控及學習效果考評制度的支撐,嚴重制約了“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及辦學質量的提升。
2 ?“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探析
應用型人才培養擁有自身特色和規律,要實現“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校首先要密切關注國家宏觀政策調整,不能政策剛出臺就“一哄而上”;其次要緊密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新需求,滿足地方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真正將“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大局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求相融合。
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要求
實現“學術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并不是簡單的“1+1=2”加法運算。
首先,要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調查研究不能“泛泛看,泛泛談”,必須精準結合自身和地方實際,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經驗,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要通過“抓重點、補短板”有效規避培養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避免在改革過程中出現頭重腳輕現象。其次,在專業設置方面,要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地域文化基礎上,大力發展與地方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公共服務發展緊密相關的特色專業,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實現人才培養與地方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能盲目認為“他辦我也辦,他好我也好”。
再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服務地方發展大局,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打造‘雙一流應用型大學”為思路,全方位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緊密結合體系,保障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培養具備新技能、掌握新技術、擁有新思維且適應地方經濟各行業的“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3]。
2.2 ?強化學科專業和優化課程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應以長遠眼光聚焦專業建設及發展,大力發展促進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全面推進專業綜合改革,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整合分散的教學資源,著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新興專業,努力打造地方“一流”專業,為實現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由量變向質變的突破,提供穩定的人才儲備來源。
另外,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重點突出“精”與“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應”社會之所需,“用”知識之所長,最終達到“精基礎、重應用、強實戰”的人才培養目標。“精基礎”即要充分體現精準、精細、精深,通過不斷完善現有理論課程體系,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化理論知識體系改革與創新。“重應用”則要突出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和扎實性,全面落實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與改革,打破傳統專業與課程之間的壁壘與隔閡,實現人才多樣化發展。“強實戰”旨培養工作在第一線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通過擴大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場地建設,加強教學過程的全滲透,突出實踐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2.3 ?深化教學方法和改革教學手段
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是提升高校教學能力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唯一方式,應用型人才培養要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全面加強新型課程建設,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新型課程建設方面,要注重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及實用性。新時代課堂“互動式”教學替代傳統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已是大勢所趨,教學方式方法創新是未來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教學課堂不能僵化,教師思想不能固化,既不能靠單一的知識灌輸,又不能靠純粹的實操訓練,要通過實現知識培育與能力培養充分結合,解放課堂,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強化提升學生快速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全過程培養。
在教學模式上全面推進小班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接收、實踐與應用能力轉化,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另外,還要加強課堂管控,特別是當前各高校困擾的手機問題,要讓課堂玩手機或課前收繳手機成為過去,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主動將手機變成學習輔助的工具,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識學習和技能模擬上,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改變學風教風。
2.4 ?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多元主體聯動育人
校企合作是促進高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又一途徑,要實現“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穩步推進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模式,通過“送出去、請進來、走出去”,全面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第一,加強“雙師型”教師培育,要當好老師就得先當好學生,通過把教師“送出去”交流學習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層面的綜合水平。第二,深化企業及地方產業進行合作,邀請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聘請企業高層次人才及技術人才進入學校課堂為學生授課,把專業人才“請進來”制訂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學生對一線工作的認知。第三,實現“走出去”,全面加強與企業、地方產業合作體制機制,安排學生乃至教師到一線學習培訓,不僅要提升學生也要提升教師,實現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培育教師,擴大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培養,實現學校及地方企業“雙贏”模式。
3 ?結束語
“地方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地方高校應從實際出發,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加強宏觀政策引導,深化制度改革,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夯實專業與課程體系建設,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強化校企合作,緊密結合區域文化經濟發展,主動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新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給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宋偉志.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9):66-67.
[2]劉寧.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7(3):150-151.
[3]李紅雙.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學運行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J].機械設計,2018(7):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