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在諸多教育形態中美術教育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理智與情感相協調的教育,更是一種偏重于情感體驗的教育,通過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表現、欣賞、創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那么對于我們美術教師來說,了解美術教育中的情感體驗以及在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成為一個重要話題。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情感性是美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基本特征。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即為學生潛能的發展提供機會,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性格,造就素質全面、優良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在以后特定的領域做出較大的專業化成績,并去創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充滿感情的事業、充滿愛的事業。學生在美術課的學習中更多地呈現出情感與智慧的品質,在同一事物面前,科學家以科學頭腦去分析,哲學家用哲學思想去解釋,而美術家要用心靈去感知。美術課程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體驗,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自我表達和交流,使情感得到豐富,達到人格的提升和心靈的凈化。我認為美術學習對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幾點:
首先,美術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用對、錯去衡量學習的過程,只有合不合情理、品味高低之分。美術是“既喜新又不厭舊”,所以美術學習具有培養開發人的心理結構的作用,而這正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第二,美術學習有利于人的右腦開發。人的大腦具有語言和視覺雙重的功能,然而,我們的文化教育至今沒有為這兩種思維訓練同時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通常是采用大腦的語義系統來進行分析思維,打開視覺的大門和挖掘人潛在的創造力是美術學習過程中賦予我們的雙重使命。學習視覺藝術的技能有利于增進我們思維的創造性的增強,有利于發展人的創造力。
第三,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現代美術教學,就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過程,以更多的輕松和愉快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并影響和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使其生命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我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必須充滿熱情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促進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重視美術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就是要回原美術課程的本位。以低年級學生為例,我們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就不能按照傳統的美術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我們不是培養專業的畫家,他們也不是美術學院的專業學生,比起美術學科的專業能力,理解和體現美的能力對低年級學生的發展更為重要。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根據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教學。低年級的學生作為小學的美術啟蒙老師,應該具有更高的人格素質和審美修養。低年級美術教育不是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能從最普通的事物上發現美,并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美進而改造生活、美化環境。當他們以美的感受面對人生時,身心也能得以全面健康的發展,這樣更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幼兒美術教育工作。例如在學習裝飾畫的課程中,我先讓學生欣賞民間美術作品,然后總結出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和手法,再將總結出的規律和方法用于自己的裝飾畫的作業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與再創造能力,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間美術中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終將化作民族情結,植根于學生的心靈之中。
作為美術教師,在課堂管理及日常接觸中也在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在教學的交流中,學生做得好時及時給予適當表揚,他們犯錯時批評也特別注意用詞,講道理,以理服人,不體罰學生,從不刺傷學生自尊心,在教學中一旦發現自己的過失,敢于承認,有錯必改,以取得學生的諒解和信任。在有些作業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地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小組活動的群體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參與、互助啟發、合作探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通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分工負責、合作配合,鍛煉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謙讓、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
偉大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在藝術教學中貫注情感,就會使學生激起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求知欲望。個性和創造力來自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樹立。用情感激發學生追溯教學內容的本源,感受其產生的原因、形態和環境,就會使學生沉浸于形象之中,而這種形象化的再創造過程,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能力和目的對象化,增強獨立性和意志力,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進入內心的探索。由于情感是一種意識的力量,是認知、感受環境的過程,在推進素質教育和素質形成中,發揮情感的基礎性作用,提供典型環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可以構筑和聯結教學內容本源的環境,現實和社會生活的環境,拓展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認知和探索,促進教育的個性和社會化。
美術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正是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的進行發揮的過程,重視非認知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性情得到愉悅,最終實現美術課的“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的目的。情感教育可以擴大彼此了解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教師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教育達到自我發現和超越,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因此,美術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感受,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進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決不能片面強調美術教學的操作技能技巧,而忽視情感體驗,必須把兩者相互結合,互相滲透。只有將情感教育融入教學中,用心去與學生交流,用情感與學生溝通,才能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產生學好美術的強烈動機,樹立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理想。
作者簡介
曹茈紅(1975-),女,漢族,廣東番禺人,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南新小學,小學美術高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