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在美掛牌上市已“滿月”的房多多,沒有經歷其他一些中概股“上市首日破發”或“一路跳水”窘境,整個11月,股價都維持在13美元發行價上下。
不過,質疑聲還是在翻滾。房多多頭頂“產業互聯網SaaS(軟件即服務)第一股”光環上市。不少投資者擔憂,房多多可能會重蹈房天下的“股價跳水”覆轍。
即便股價無太劇烈起伏,上市也并沒有為房多多帶來多少“彈藥”:募得7800萬美元資金,與最初的1.5億美元目標相差甚遠。
目前的國內在線房地產交易市場,主角是鏈家系和58系,房多多雖自稱中國最大在線房地產交易平臺,然而如果不是上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家公司。
時機、資源和市場認知都不占優,依靠一個房產SaaS的故事,房多多還有機會從兩強夾縫中突圍嗎?
2011年成立的房多多,“上市”消息在行業內已是“狼來了”,最近一次傳言是去年5月?!安贿^都不是真的?!苯咏慷喽嗟南⑷耸空f,房多多今年才啟動IPO。
頻繁“被上市”,市場猜測房多多資金面并不寬裕,它上一輪融資還是2015年。不過從招股書數據看,房多多今年前6個月凈利潤超過1億元。
但房多多也是一家資金鏈緊張的公司。從2017年開始,房多多的資產負債率就一直在70%以上。
九成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房多多的總收入中九成多還是交易傭金。
市場的另一個普遍判斷是外部競爭壓力。“如果明年鏈家系的貝殼找房上市,到時候房多多再想上就困難了?!睒I內人士認為。
房多多內部對上市一度意見不統一。消息人士說,一種觀點認為不上市也沒關系,“就做小而美的公司”。
持不贊成態度的有房多多后期的投資人,主要原因還是“現階段價格不好”。今年8、9月份,房多多曾找過一圈投行,其中很大一部分認為,“定價在15美元左右”才有可能順利上市,這個價格還比不上4年前,當時的投資人要浮虧。
但投行們極力慫恿房多多上。從數據上看,房多多已經算是“優質項目”,不僅盈利,營收增長也維持在高位。今年上半年房多多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五成,前六個月的閉環GMV(成交總額)比去年同期翻番。
同樣樂見其成的,還有早期投資人,他們持有房多多的時間都已超過5年。天平最終倒向了這一端,“公司負責經營的高管,堅持認為應該上市。”上述消息人士說,這兩人認為“上市能增加合作伙伴對公司的信心”,無論是上游的地產商、還是下游的經紀商。
“看不懂?!比A爾街的一位觀察人士說,從房多多遞交上市申請開始看過多次它的招股書,卻仍然有這個疑問,“這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房多多自稱SaaS公司,但又干著平臺的活,連接人、信息以及資金流。房多多官網展示房源、連接經紀商,然而又不靠展示信息、不靠廣告掙錢,而是切入了交易。
房多多描述自己是中國房產科技行業的先鋒,以“幫經紀商戶簡單做生意”為使命。現實問題是,SaaS公司怎么賺錢?

2019年11月1日,房多多在紐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從房多多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截至2019年6月30日,房多多的總收入中九成多還是交易傭金,而創新計劃和其他增值服務加起來才貢獻了4.2個百分點。
在前述觀察人士看來,打上SaaS標簽,是討好市場的一種策略。包括SaaS在內的2B公司,是華爾街愿意買單的故事。
但房多多投資人、嘉御基金管理合伙人衛哲認為,傭金也是SaaS收費的一種形態,“即按照成交效果來收費?!狈慷喽嘁惨虼瞬坏貌焕@了個大彎:前端用網絡聚攏房源和客流,后臺用軟件武裝房產經紀,促成成交后再收取傭金。
除了“房產SaaS”,房多多另一個被市場質疑的定位是“中國最大的、SaaS支持的在線房地產交易平臺”。
按其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房多多平臺上有107萬房產經紀人,如果按全中國200萬總量計算,則房多多平臺聚集了一多半。
前述觀察人士認為,房多多甚至談不上是個“全平臺”。直到現在,新房直賣仍然是房多多的主要業務;而二手房買賣以及租房業務,都還是房多多“在嘗試、在孵化”的部分。
平臺的活躍程度也難以支撐“全國最大”的稱號。易觀千帆指數顯示,2019年8月,安居客的月活指數為1928萬,房天下為353.1萬,鏈家542.4萬,而房多多為21.8萬。
在前述觀察人士看來,如果難言“最大”,這可能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就像衛哲所說,房多多未來是天貓+Salesforce(美國一家客戶關系管理軟件服務商)。
其實,房多多早前有過實現如此宏偉愿景的機會。
2014年前后,“當時房多多的設想就是現在貝殼、德祐的模式?!币晃环慷喽嗲皢T工說,鏈家當時還沒走出北京,董事長左暉也才構思好發展路徑。而這一年,房多多的創始人段毅已是“年度創業家”。
也是在2014年,愛屋吉屋在上海發起了一場革命,計劃借力O2O模式消滅房產經紀商,不到半年時間就拿下了上海市場28%的份額,成為當地第二大房地產在線服務商。
一時間追隨者眾,連平安集團也入局,成立了平安好房。“房多多也決定跟風。”上述前員工說,當時為了房源,房多多組建了龐大的線下團隊。
段毅后來這樣總結這段經歷:他們用3年、花3億買了一個教訓。即認識到在房產買賣市場中,“經紀人才是核心”。房產交易是一個低頻、非標、高客單價的生意,居間的經紀人不僅不可能被取代,反而是需求最穩定、最活躍的。
慶幸的是房多多活了下來。2017年他們開始調整戰略,解散了二手房業務團隊,轉向“服務經紀人”,不僅向中介派單,還提供各種基于SaaS的管理工具。
不過等房多多轉過身來,卻發現“技術賦能經紀商”已是大潮流。貝殼找房在打造新經紀服務生態,58集團則提出要構建“全賦能開放平臺”,和房多多大同小異。
江湖還是那個江湖,只不過格局已經變了。段毅此前曾表示,留給房多多的空間還有很大。問題是,房多多的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