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航
摘 要:傳播中介模型在過去的30年中一直是傳播學領域的熱點。本文講使用傳播中介模型,探討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討論對公共事務參與的影響。
關鍵詞:媒體新聞;公共事務討論;公共事務參與
在過去的30年間,在傳播學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論莫過于傳播中介模型。傳播中介模型的基本理念是:個人傾向與公共事務參與之間的連接是通過不同的傳播途徑(比如說接觸媒體新聞和公共事務討論)作為中介來實現的。所謂的公民傳播模型被廣泛運用于對公共事務的研究,然而,這個深深扎根于公共事務參與領域的模型并非沒有缺陷。首先,絕大部分基于公民傳播的研究都依賴于美國的數據,所以很難通過它來獲得可靠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可信度也難以得到保證。其次,在相關的文獻中,缺乏關于不同社會體制的宏觀研究數據。因此,公民傳播模型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研究效果可謂是天差地別。
綜合考慮到以上的情況,本文將主要探討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討論對公共事務參與的影響,并在公民傳播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這兩者對公共事務參與的影響。
1 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參與
媒體新聞和公共事務參與之間的關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注意。Putnam(2000)就曾批判電視節目破壞了美國人的公民參與。根據時間差假設,電視節目被認為是妨礙了人們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有建設性的活動,因為它減少了人與人見面的機會。更進一步,基于(的“惡意世界效應”,Putnam認為重度的電視沉迷者會培養出一種懷疑他人的傾向,而且會對人類的天性感到悲觀。
然而實證研究顯示,花費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并未通過時間壓力效應影響公民參與。媒體的效應要通過接觸特定的內容、通過人們接觸媒體的方式來實現,單純的媒體接觸量是不夠的。更進一步說,研究顯示,通過媒體獲取信息對公民參與和公共事務參與都有積極的作用,而單純的娛樂性接觸則會負面影響參與度。相當多的研究都證實了接觸媒體新聞和公共事務參與之間的正面關系,比如說讀報紙,互聯網新聞,社交媒體新聞,跨平臺新聞,比如說手機新聞和電視-電腦雙屏閱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在進行線上與社交媒體的新聞投放。那么,媒體新聞是如何促進人們的公共事務參與的呢?
媒體新聞對公共事務參與的促進機理是多種多樣的。隨時隨地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與公共事務的信息這件事本身便會給人提供足以產生行動欲望的信息,因為新聞為參與公共事務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比如說,在何時何地參與選舉、參加宣傳活動。閱讀新聞也會讓人們培養出自己對于公共事務的見解,理解公共事務進程的機理。閱讀新聞會強化人們對自己理解公共事務的能力的自信,減少心態的憤世嫉俗,并增強對政府機構的信任。而上述因素都有利于培養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基于以上討論,我們認為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參與之間存在正相關。
2 公共事務討論與公共事務參與
早在1964年,學者們便認為某些社交機制,比如說與他人討論,有助于培養傳播公共事務信息的體系。因此,公共事務討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此以后,大量的研究都展示了公共事務討論和公共事務參與之間的正面相關性。公共事務討論促進公共事務參與的一個原因是,討論公共事務問題會幫助人們理解一些復雜的問題、概念和論點。比如說,公共事務討論頻率的提高是與學習正相關的。與他人討論會帶來新的公共事務觀念,今兒引發新一步的理論。換句話說,討論行為本身會幫助人們把通過討論所獲得的信息與過去所持有的公共事務相關知識聯系起來。
之前的研究還顯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一個動機是其自身的學習意愿。在參與討論的時候,一個人需要構思自己的想法,權衡利弊。討論還使得個體培養并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觀點,判別出共同的觀念和傾向,而后理解公共事務,并對其作出判斷。最后,討論公共事務還會提供說服他人的機會。試圖說服他人的人將得益于與那些持有不同見解的人所進行的討論,進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和間接。
討論所帶來的認知上的收益會導致公共事務相關的行為,因為人們會更加擅長判別出應對公共問題和個人問題的機會。當然,反對觀點也是存在的。有觀點認為當人們在討論中遭到反駁的時候,他們有可能減少公共事務參與,而且現實中的公共事務討論并非理智冷靜。然而,實證研究顯示公共事務討論對線上和線下的公共事務參與都有促進作用。事實上,當今的公共事務參與也有了兩種形式:面對面,或是在線上討論公共事務?;谝陨嫌懻?,我們認為公共事務討論與公共事務參與正相關。
3 公民傳播中介模型與公共事務參與
公民傳播中介模型整合了以上兩個觀點,即媒體新聞和公共事務參與的關系/公共事務討論和公共事務參與關系。廣義傳播中介模型被廣泛地用于理論化地研究媒體對不同變量的影響。它認為不同的傳播途徑,比如說媒體使用和與人討論,能夠作為中介部分地解釋個人傾向與行為之間的關系。這條思路可以追溯到1985年由Markus和Zajonc提出的O-S-O-R模型。O-S-O-R模型的假設是,一系列的個人傾向(O,orientations)影響媒體新聞刺激(S,stimulate)人,進而影響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觀念傾向(O,orientations)。這些刺激與傾向都會作為刺激與最終產出的變量(R,variable)之間的中介。學者們致力于進一步延伸原始的O-S-O-R模型,它后來被加入了又一個R(代表推理類的變量reasoning variables)發展為O-S-R-O-R模型。
廣義傳播中介模型的一個特定運用便是公民傳播中介模型。公民傳播中介模型強調了“表達和討論在提煉新聞中所獲取的觀點時的核心地位”。對筆者而言,傳播中介模型的重要意義在于分析公共事務討論在連接新聞媒體與公共事務參與時所發揮的中介作用。前人的研究顯示作為信息來源的媒體新聞通常都能引發爭執討論。這是因為新聞可以為人們提供新的想法、事實論據和用于刺激公共事務討論的見解。此外,人們會在媒體新聞中聽到相對陌生的公共事務相關的見解,而這些平時鮮少遭遇的見解會引發與公共事務相關的討論。媒體新聞以公共事務討論為中介間接影響公共事務參與的觀點也得到了許多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Shah展示了讀報紙和在網絡上搜尋新聞都會影響到公共事務討論,進而導致更高級別的公共事務參與。與之類似,通過電視收看新聞或者通過網絡閱讀新聞的人也更愿意討論公共事務,進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能性。最后,這種中介機制不但可以在面對面的情形下觀察到,同樣還出現在網絡上的公共事務討論之中。因為筆者也準備將網絡和線下公共事務參與放入社將來的實證研究模型中。根據這一思路,我們假設接收了更多新聞的人也更多地愿意討論公共事務,更多地參與公共事務。換而言之,我們假設公共事務討論會作為中介連接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參與。
綜合前述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媒體新聞和公共事務討論都會對公共事務參與起到正面影響,其中,媒體新聞作為信息來源,激勵人們進行公共事務討論,而公共事務討論作為中介,連接媒體新聞與公共事務參與,提高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活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