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 要:在市場經濟下,加強對無形資產的挖掘、開發、整合以及評估,可以充分將無形資產的價值體現出來。培養品牌意識也是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要求,有利于開發無形資產,優化無形資產的市場化經營,提升高新技術的構成比例,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闡述了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中常見的問題,并針對各種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供參考。
關鍵詞:無形資產;資產評估;成本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35-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30? ? ? ?文獻標志碼:A
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有利于為經營者提供管理信息,合理配置資源,這是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可以促進知識產品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無形資產的運用效果。
1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
1.1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的概述
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一種技術或者方法[1]。無形資產主要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為實現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例如品牌、商標、文化知識等。與其他技術相比,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有很大的創造性,可以提升經濟效益,提高技術水平。
1.2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的意義
通過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可以培養品牌意識。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意識到了無形資產的重要性,知識經濟不斷深入發展。在市場經濟下,通過對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進行挖掘和評估,可以充分實現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品牌效益,進而提升綜合競爭力,獲得市場主動權。對技術類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可以使無形資產獲得市場價值定位,并且在進行有效的運營后,可以提升無形資產的整體價值和市場占有份額。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舉措,近些年,我國資本市場上盛行的管理層收購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對相關的技術類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確定其價值,最后達到收購目的。對技術類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有助于提高校辦企業對無形資產的重視,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增加無形資產的價值,有效解決無形資產糾紛和侵權問題。同時,可以更好地進行無形資產運作,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可以增強自身價值,吸引廣大投資者。例如199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品牌價值評估金額達1 008.9億元,是迄今為止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金額最大的項目,1年后,“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這就是知識經濟和品牌的結合。
1.3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的方法
1.3.1 ?成本法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評估方式,以減少評估誤差。成本法是計算替代或重建無形資產所需成本的方法。成本法利用重置成本方式來計算,主要適用于能被替代的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根據被評估的無形資產在當前情勢下的價值,減去損耗價值,最終得到無形資產的價值。運用成本法進行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可以更好地簡化工作流程,準確反映出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成本法的局限性在于對無形資產未來的增值情況無法科學估算。因此通過成本法評估得到的無形資產價值是不準確的,存在誤差,這就使無形資產的收益變得不確定、不穩定。
1.3.2 ?市場法
市場法是根據市場的交易情況形成的評估方法。市場法主要應用于專利、商標和版權等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評估[2],根據交易雙方達成的協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計算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缺點是無法確定無形資產的真正價值。
1.3.3 ?收益法
收益法是根據無形資產的經濟利益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計算的方法。收益法的重點是確定合適的折現率和資本化率,本質是以技術類無形資產的預期收益能力為導向,進而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收益法中常用的兩種方法是收益資本化法和未來收益折現法。收益法的缺點是無法分離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有很大的局限性。
2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2.1 ?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確認體系存在缺陷
我國在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的確認方面還存在較大漏洞,沒有完善的價值認定體系,無形資產在未來收益期內的收益預測也不準確,沒有明確無形資產的價值評定標準和收益標準。技術類無形資產原則上要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計價,要明確專利權和商標權的計價,但在實際價值確認中沒有很好的落實,主要是因為無形資產的種類繁多,價值認定系統不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不明確,同時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形成時間較長,在進行資產價值認定時很難確定形成時間,因此在無形資產價值判定上出現很大的誤差。
2.2 ?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選用不當
當前,我國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但這3種方法都存在缺點。成本法缺乏對技術類無形資產未來增值的考慮,評估結果也不準確。市場法缺乏參照體系,選擇不同的系數會增加無形資產評估的不穩定性。市場法的可操作性較低,在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中不常用。收益法是對技術類無形資產的未來收益實行貼現原則,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無形資產的具體情況。與市場法和成本法相比,收益法有明顯的優勢[3-5]。因此收益法在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方面應用比較廣泛,貼現率、預期收益和獲利周期是收益法的決定因素,在系數的選擇上有一定難度。由于系數選擇不同,就會導致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出現誤差,因此收益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以上3種評估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在實際進行無形資產評估時,會造成無形資產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2.3 ?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人員素質不高
我國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起步晚,經驗和理論知識不足,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導致我國的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體系混亂。無形資產評估涉及的知識面廣,主要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工程技術學和市場學等多門學科,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但目前我國的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行業既缺少完善的評估體系,又缺少專業的評估人才。我國目前的從業人員只需要獲得資產評估職業資格證書就可以從事工作,沒有對執業范圍進行明確的限制,很難保證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人員有足夠的經驗來完成評估工作,導致評估工作出現混亂,評估體系無法完善和統一,不利于資產評估的長遠發展。
2.4 ?技術類無形資產認定標準模糊
在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認定中,存在認識不清的情況。工作人員只根據專利權和商標權來確定無形資產的種類,忽視了技術類無形資產的本質,不關注收益情況和未來收益情況,導致界定標準不明確。
3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問題的解決方法
3.1 ?建立完善的評估方法和體系
我國當前的評估方法各有缺點,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的需求,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評估體系,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科學理論知識和經驗,培養我國的無形資產評估優秀人員,形成完善的評估體系。認真貫徹國家在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立法工作,讓無形資產評估有法可依,降低評估風險。同時在評估質量監督和檢驗上也要加強制度的建立,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做到透明,讓其他的評估部門進行監督,嚴格落實無形資產質量檢查流程,確保無形資產評估的準確性。還要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根據我國的無形資產實際情況,找到適合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
3.2 ?加強評估人員的整體素質
無形資產評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公關能力和更廣的知識面[6-9]。從業人員要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無形資產評估工作中做到依法評估,加強日常執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在無形資產評估工作中,要堅持由“內行”領導的原則,避免“外行”領導,要嚴格評估人員工作監督制度,嚴防弄虛作假和營私舞弊行為,杜絕違法操作行為的發生,保證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事業的純潔性。
3.3 ?加強資產評估信息數據庫的建設
對各種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價值認定要做到公開透明,相應的評估系數和評估流程也要清晰透明,通過建立全面的互聯網信息數據庫,將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各種情況通過公示讓相關人員和行業了解,及時對評估信息數據庫進行更新和維護,保證無形資產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4 ?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實例分析
例如一部影視作品,其復制權、攝制權、發行權和網絡傳播權都是決定價值評估的主要因素,影視著作權資產價值影響因素和參數的關系如表1所示。
影視作品資產清查的重點是原始入賬金額以及構成內容是否與合同一致,是否對外銷售,是否有質押、擔保、賬面攤余價值等。分析市場因素,根據2017年廣電總局的數據分析得知,已經取得發行許可證的影視劇約有17.4%在1~3年內無法播出,僅有50%的影視劇可以在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播出,整體供過于求,精品影視供不應求。收益因素主要是收益渠道和二次播放,演員的片酬也是影響因素。在實際評估價值時采用市場法,影視作品的價值=銷售單價×著作權時長×授權剩余期限×銷售區域×收視率調整系數。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對于銷售區域和銷售時長以及收視率等因素都要嚴格考究,以確定影視作品的價值。
5 ?結束語
通過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可以更好地完善法制建設,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和諧。要對無形資產進行更加嚴格準確的評估,健全評估機制,找出適合不同行業的評估方法,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麗云.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及改善對策[J].財會學習,2017(9):212.
[2]杜娟花,李桂蘭.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探討[J].企業技術開發,2007,26(11):69-71.
[3]王金榮,項楠.我國無形資產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6(7):121-122.
[4]李巧俐.文化創意企業無形資產評估問題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6(19):212-213.
[5]高東旭,劉斌.無形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部皮革,2016(10):119.
[6]宋德慧.關于現行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J].經濟視野,2014(9):296.
[7]馮曉明,劉宇,于磊.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會計之友,2014(20):40-43.
[8]李蒙.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6):67.
[9]曹廣海.無形資產評估問題初探[J].財經界,2014(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