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摘 要:貧困是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世界性難題之一,我國對于貧困問題的治理非常重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目前已經有超過六億人口成功脫貧,這個脫貧效率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萬眾矚目的成就,但就國務院扶貧辦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年底,我國仍然有七千余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區,這也意味著我國后續的扶貧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也就是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脫貧攻堅階段。云南省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影響,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省份,尤其是農村地區的貧困程度非常深,因此本文分析了云南省貧困農村的現狀及貧困原因,提出云南省農村扶貧的策略,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脫貧攻堅;云南省農村;扶貧策略
1 云南省貧困農村現狀
1.1 自然環境現狀
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境,占地面積為39萬平方米,總人口數量約為5000萬,云南省的西北部與西藏相鄰,北部與四川接壤,東部與貴州省和廣西省相接,同時還處于我國與緬甸、老撾、越南的邊界上。云南省下轄直轄市有8個,還有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2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11個縣級市與78個非少數民族自治縣。云南省整體位于云貴高原,屬于我國低緯度地區,以高原疾風氣候為主,并結合了低緯度氣候與季風氣候的特征,整體氣候復雜,其中山地面積高達84%,丘陵地區占有10%,平原等地區僅占6%。云南省整體海拔偏高,今年來由于氣候干旱,降雨量減少,農業產量有所降低,加之其地處高原,礦產資源開采工作也極為不易。
1.2 貧困地區面積大、人數多、程度深
云南省的農村地區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就目前統計數據結果來看,云南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村居民年收入整體低于國家平均水平,招商引資環境與條件不成熟,使得農村貧困地區無法改變經濟模式,轉變貧困局面,加之自然資源缺乏、氣候多變、地勢地貌復雜等不利于工業發展的因素,使得云南省農村貧困的現象難以的到改善。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目前云南省還有181萬人口沒有順利脫貧,40個縣區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因此云南省仍然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
1.3 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
我國大部分貧困農村中都存在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共存的現象,在云南省的貧困農村中,物質貧困主要是指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匱乏,精神貧窮主要是指教育、醫療、科技的落后,云南省的貧困農村中,居民較多依賴傳統的農耕經濟,家庭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農產品的收入,尤其是生活在山區內的村民,交通閉塞使得這里的居民過于依賴政府的補貼,安于現狀,疏于改變,小農意識及其嚴重,處于精神活動空白的狀態,還有部分山區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活動以及賭博現象泛濫的狀況,這都嚴重阻礙著人民思想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
2 云南省農村貧困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與環境因素
影響云南省農村貧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便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云南省的山地居多,近年來由于干旱缺水的氣候,使得云南省依賴農業生存的山村農業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加之云南省本身山地居多,可以利用的耕地面積有限,由于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現象使得這部分耕地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產值的降低。
土地、氣候、水資源這三樣農業生產要素都無法對云南省的農業經濟帶來效益,甚至可以說是帶有破壞性的,因此云南省的農業發展十分受限,雖然云南省有豐富的金屬資源,但由于地形以及技術和政策的限制,云南省農村居民也無法通過開采礦物資源獲得利益,因此貧困農村的人口收入長期低于平均水平,而且這種對農業生產的依賴也很容易使得短暫脫貧的人口再次回到貧困狀態。
2.2 社會經濟因素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與國家的資金投入都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云南省的貧困農村而言,既缺乏農業經濟轉型的推動力,也無法實現產業結構順利升級,只能勉強依賴農業經濟半給辦足,勉力維持,目前我國貧困農村的資金來源主要有當地資金累積、國家政策補助、吸引社會資金注入,云南省的貧困農村由于多重因素制約,無法順利完成資金累積,因此沒有足夠的資金與技術投入于發展農業經濟的工作中。
我國自建國以后便實行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策略,目前的政策環境便是優先發展城市,保障并完善城市教育制度與醫療體系的建設,而這些投入勢必以犧牲農村的發展為代價,云南省的貧困農村基礎公共設施與服務只能依靠農村的“三留五統”,長期的城鄉差異化發展也造成了農民就業環境差、工作收入低等現象,這種不對等的政策使得貧富兩極分化越發嚴重,城市愈加發達,農村經濟卻毫無進展。然而經濟不平衡是國家發展中難以避免的階段,我國的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便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資金以及金融政策支持的背景之下,這種快速發展勢必要犧牲我國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政策的不均衡也是造成云南省城鄉收入較大的一個原因。
2.3 人口素質因素
經濟發展的主體便是人類,人口素質對于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處談到的人口素質主要包括思想素質、科學素質與身體素質。云南省部分貧困農村的村民處于一個長期封閉的環境中,有些地區甚至沒有普及電話、網絡這些與外界溝通信息的基本工具,很多村民只能被迫習慣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信息與教育程度的缺失使得這些貧困居民無法接觸新興的觀念與技術,依然將脫貧的希望建立在老天爺賞飯以及國家物資扶持之上,自己不去積極主動地改變現狀,沒有動力與能力積極改變經濟環境,這也與貧困地區教育程度以及科學技術質量不高有很大的關系。
除此之外,制約云南省農村脫貧的另一個客觀因素便是當地居民的健康問題,雖然目前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善當地衛生環境,減少寄生蟲以及傳染性疾病對農民健康的影響,然而在部分落后地區,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仍然有不完善之處,使得貧困地區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仍有存在,醫療的落后使得貧困地區人民身體健康無法得到妥善保障,降低了生產勞動力,因病致貧的現象也是云南省脫貧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3 云南省農村扶貧策略研究
3.1 整合扶貧機構
目前云南省的扶貧過程中存在上下級政府分離以及職責劃分不明確的問題,在落實扶貧政策時,無法落實到部門與個人,在發生問題時責任無從追究,加之政府部門之間的復雜利益關系,使得政府之間的權責界定更加模糊,因此要完成對扶貧機構的整合,明確各部門之間的權利與責任,包括財政權利與政事權利,并制定科學嚴格的監督策略,使各個扶貧機構之間有著統一的目標與規劃,各司其職,為實現整體利益目標最大化而攜手共進,協調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樹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地位,其他組織協同配合的局面,凝聚行動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扶貧效果。
3.2 整合扶貧資源
目前針對云南省的扶貧主體有著多元化的特征,而各個主體之間獲得資金的來源各有不同,各主體之間也是各自為政為各自支配扶貧資源,政府一般使用資金來改善貧困農村的基礎條件設施,例如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但這類型的建設往往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而非政府組織扶貧機構通常會將扶貧資金運用于物資投放與校舍捐贈,企業事業單位的扶貧機構會將資金投放于具體貧困地區的家庭之中,雖然貧困地區得到了一定數量的物資與資金支持,但從長遠的角度看依然無法徹底改善其貧困的處境,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類型扶貧只是短暫的扶貧,并沒有貫徹實施我國扶貧先扶智的脫貧方針,短暫性的物資支援并不能改善當地人民的思想觀念與經濟環境,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應該發揮上一章節中的整合扶貧機構的作用,使扶貧物資得到統一的收集與妥善的分配,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扶貧工作的成效。
3.3 轉變貧困人口理念
國家對于脫貧的政策方針一向是不僅要使人民脫離貧困生活,還要脫離貧瘠的思想文化狀態,由于云南省部分貧困農村人員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對于脫貧的認知僅限于增加農業收入上,但由于文化限制無法使用科學的技術合理增產,依賴于經驗與不可控的自然氣候,甚至還有部分居民過分信賴信仰的力量,將農業增產的希望寄托于神明身上,這種落后的思想觀念使得扶貧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因此當地政府以及扶貧組織可以為貧困人口制定學習與培訓計劃,倡導當地農民參加農業知識培訓班,學習科學的農業技術來提高產量,還可以通過政府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有實力的企業來此地辦廠,為當地居民增加就業機會,徹底轉變貧困人口的思想認知,實現精神與智慧上的致富引導,幫助村民樹立自力更生尋找謀求幸福生活的意識。
4 結論
全面脫貧使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目標,也是國家與社會關注的民生重點,本文章重點分析了云南省貧困農村的現狀與貧窮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云南省農村扶貧的策略,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云南省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其貧困人口多、貧困地區廣、貧窮程度深,這與云南省的自然氣候資源有關,同時也與社會經濟與人口素質有關。
為了實現云南省全面脫貧的目標,筆者建議應該從三方面做起:整合扶貧機構、整合扶貧資源、轉變貧困對象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李石新.中國經濟發展對農村貧困的影響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季明川,宋玉麗,楊萍等.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利益主體協同機制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
[3]郭昆,石修俊.論云南脫貧戰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6(10).
[4]馬絲雨.精準創業扶貧影響因素及效果調查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7.
[5]王沖.論紅河哈尼梯田的“兩保護一帶動”模式[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