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關于分配的思想是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和《哥達綱領批判》這部分著作中。馬克思正是在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觀點的過程中闡明了自己的分配思想。因而,文章旨在從這三篇著作入手,通過剖析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觀點的批判來理清馬克思的分配思想,達到對這一思想的科學認識。
關鍵詞:分配;生產;“三位一體”公式;共產主義社會
1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分配思想
馬克思對分配問題的理解蘊含在他對生產和分配關系的闡述中。在談及二者的關系時,馬克思首先探析了分配以先于生產的面貌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原因。一是從單個人來看,分配方式在他進行生產之前就已經確定,并且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二是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似乎始終是分配先于生產。對此,馬克思分別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就個人而言,一出生就被指定要從事雇傭勞動是由于資本、地產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與勞動相分離。因而正是生產要素私人占有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得到工資的這樣一種分配方式。就社會而言,從歷史長河看,盡管社會中所進行的生產都是以一定的分配方式作為前提的,但馬克思同樣指出,一定的分配方式本身不過是歷史的產物,仍是由前一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無論是從分配對象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分配形式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從對象上看,分配到的只能是產品和生產的結果;從形式上看,某種生產方式決定了某種分配方式,決定了分配的特殊形式。
其次,馬克思批駁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認為的:資本主義生產是永恒存在的自然規律,而分配是偶然的。在此,馬克思通過提出生產一般的概念,讓我們不至因為對生產的抽象概括而忽視了對它的具體理解。生產作為馬克思研究的出發點,他特別強調是處在社會之中的生產。同時,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所進行的生產由于之前的積累和不斷的提高也一定有所不同。而所有時代中共有的某些要素就是生產所具有的一般條件。只有在談論生產時,既看到了它的一般性,又看到了它的特殊性、歷史性,才能真正把握它。與此相反,在對資產階級分配觀的批判上,馬克思指出:“即使根本不談生產和分配的這種粗暴割裂以及生產和分配的現實關系,總應該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看到:無論在不同社會階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總是可以像在生產中那樣提出一些共同的規定來,可以把一切歷史差別混同或融化在一般人類規律之中。”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看到了分配的偶然性,全然沒看到背后的一般規律。因此,無論是生產關系還是分配關系都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2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批判
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中,馬克思則進一步用上述的分配觀來關照現實,對“三位一體”公式進行了批判。所謂“三位一體”公式就是指資本家依靠所擁有的資本獲得利潤,土地所有者依靠所擁有的土地獲得地租,勞動者依靠自身所提供的勞動獲得工資。換句話說,資本、土地、勞動都被看作獨立的、能夠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而占有它們的人自然應該獲得相應的報酬,即利潤、地租、工資。
馬克思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了批判。首先,揭示了三種收入本質上的一致性。無論是利息、地租還是工資都是由工人勞動創造的。只有工人勞動才能創造出價值。并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創造價值從來不是目的,只有創造出剩余價值才是生產的目的。利潤和地租不過是由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其次,考察了“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之間的不一致性。具體來講,利潤即使作為資本的產物,也不是資本榨取的全部剩余價值,還應包括地租;實際中地租總是會因為土地肥力的差異而不同,但事實上等量勞動創造等量價值,土地肥力并不會影響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工資并非工人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第三,分析了“三位一體”公式看起來合理的原因。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只看到了資本、土地和勞動的物質形式,而忽略了它們還具有的特殊社會形式,即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因而正像如前所述,混淆了生產一般和特殊性,片面地從生產一般出發理解這一公式,只能形成狹隘的、自私的、錯誤的分配觀。
3 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合理預測
在寫于1857年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繼續發展自己的分配思想,除了再一次重申生產決定分配之外,馬克思也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形式作了科學的預判。他強調:“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2]也就是說,在分配與生產的關系中,分配只能依附于生產,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方式。因而他直接指出拉薩爾派把批判的重點放在分配問題上本身就是大錯特錯的。
他認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將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社會將以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這種狀態的進步性在于:“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3],個人不再占有任何的生產資料。勞動是衡量分配多少消費資料的唯一尺度,等量勞動會獲得等量消費資料。但是按照這種原則所擁有的平等權利仍然具有局限性。這種平等獲得消費資料的權利否認了任何階級特權和人剝削人的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它也同樣默認了勞動者之間由于體力或智力的差別,有不同等的工作能力,而得到不同等的消費資料。這恰恰是承認一種天然的不平等。對于此,馬克思也同樣指出:“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因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中,所能實現的還只能是按勞分配,只有通過在第一階段上的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才能有條件實現按需分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
[2][3][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18,19.
作者簡介
董藝(1994-),女,山西太原人,天津商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