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在11月13日舉行的2019搜狐財經峰會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他看來,“挑戰與機遇共存”的回答貌似空洞,好像什么也沒說,但其實非常準確。
“科技進步帶來了很多新機會,資訊傳播前所未有地發達,使得社會成熟度和效益不斷提升;各種微支付在中國跳躍式發展,電子商務變得非常普及,無處不在;AI算法、人工智能以及5G時代的到來,將在多個領域迭代演化出新的應用和財富創造。”他認為,如今的我們正抱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復雜心情,悲觀與樂觀交織,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夾雜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在此狀況下,如何發展和突破成為非常重要的話題。
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全球經濟和全球貿易正面臨嚴峻挑戰。
在他看來,造成這一嚴峻現實的直接原因有三個,第一,全球特別是主要工業化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對全球多邊體系、自由貿易原則形成重大沖擊。20世紀30年代的教訓已向世界昭示,以鄰為壑的關稅政策不但損害他國利益,危害世界經濟,也必定會損害實施這一政策的國家自身利益。在全球經濟日益緊密融合的當下,捍衛多邊主義、堅持自由貿易原則,事關世界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第二,單邊主義影響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財政政策方面,美國剛剛公布的2019年財年(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數據顯示,財政赤字為9844億美元,財政赤字率4.6%;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顯示,2019年日歷年度,美國全年財政赤字將超過1萬億美元。貨幣政策方面,美國、歐元區與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采取寬松貨幣政策,負利率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全球以負利率計價的政府債券已達到17萬億美元,是二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新挑戰。第三,其他因素方面,2020年1月31日英國能否實現有協議脫歐,對英國、歐盟乃至世界經濟都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地緣政治方面,局部地區特別是中東地區沖突升級,對區域安全和世界安全都造成了直接重大影響。
對于即將到來的2020年,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認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市場增長還是會比較遲滯,尤其是上半年挑戰比較大,不確定性因素很多,且揮之不去,全球股市可能會穩中偏疲弱,下半年則會略有回升。就地域而言,美國股市表現會優于歐元區,英鎊將有一定上升空間;歐洲范圍內,德國和意大利將有較好表現,總體將優于瑞士,而瑞士因擁有全球最大的私人財富資金池和管理機構,其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了全球投資狀況;就亞太地區而言,中國一定好于澳大利亞;南亞或金磚五國中,印度和巴西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經濟成長,這與其大舉出臺政策刺激對外開放有關。

2019搜狐財經峰會會議現場? 搜狐供圖
談及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時,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表示,中國GDP增長率已經連續7年低于8%,預計今年為6.1%,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慢,并非單純的需求不足產生的周期性問題,特殊原因在于我們正處于中等收入邊緣,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產業結構卻沒有及時進行調整,無法滿足這一變化的需求。與此同時,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從理論和實踐上都面臨著挑戰。
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海聞是持樂觀態度的,雖然仍需較長時間進行調整,但是不可能會繼續下滑。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國仍然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政府仍然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可能不一定會很好地刺激創新,但可以保證經濟不出現特別大的危機;二是仍然有很多的改革空間,雖然改革還沒有到位,但只要我們不斷深入,便可激發出很多潛力。第二,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之后,都會經歷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個過程,并且延續四五十年,中國現在并沒有完成這個過程,還有很多動力和可以改變的空間。第三,中國是一個大國,本身有巨大的市場,尤其是在高科技時代和工業化時代,規模經濟將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競爭力。
“登高望遠,回望初心”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李兆前對民營企業家的希望。他表示,在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機,在世界局勢風云際會的變局中,只有把“登高望遠”和“回望初心”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看清前路,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也表示,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企業家正逐漸成為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決定著資源的價值和各種社會資源最終的配置結果。他認為,企業家至少要具備四個標準:利國利民的核心價值觀,有系統、完整的經營和管理思路體系,有持續成長的商業案例,有主動擔當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看來,民營企業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屬性。一方面,民營企業具有充滿活力的機制,真正能夠實現責權利高度統一;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具有敢于創新的精神,敢闖、敢試、敢犯錯,敢于走自己的路,在夾縫中求生存。此外,民營企業還具備吃苦耐勞的作風以及高效的決策體系,能夠抓住很多機會。與此同時,他也坦言,在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近兩年來,融資貴、融資難、發債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對此,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近年來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抱怨確實比較多,這并不是說金融“變壞”了,而是經濟在轉型,金融模式還沒有完全轉過來。
黃益平認為,金融創新、金融改革迫在眉睫,應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當前資本市場總的融資比重還很低,支持企業融資的創新活動也存在很多欠缺,影子銀行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在于其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但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對其進行全面監管十分必要,但如果節奏把握不好,也會嚴重影響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抬高融資成本,如何把握創新和穩定之間的平衡,是當前監管部門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在他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金融中介特別是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保持較高融資比重,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重要力量。
“過去40多年,中國主要是以要素驅動、資源釋放以及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但未來必須依靠創新驅動,企業只有擁抱新科技,才能真正有未來。”在亞杰商會會長、中關村龍門投資董事長徐井宏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呈現出一個明顯特征——萬物互聯打破時空界限、虛實互織打破感知界限、跨界融合打破行業界限,這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他認為,不論哪個時代,商業本質都不會改變,終將落實到四件事情上,即產品和服務能否滿足市場和人民需求,成本能否逐步降低實現普惠,效率是否處于領先地位,傳播是否快、準、廣,而深耕主業能力、創新迭代能力、生態打造能力,將成為檢驗一個企業能否更加卓越、持續發展的核心。
在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看來,企業全面擁抱創新和高科技,首先要有錢有閑,還要耐得住寂寞,要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最終的科技成果還需要市場來適應和決定。時代集團公司總裁王小蘭也表示,互聯網進入新階段后,對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是不是有水平、有沒有能力擁抱新經濟,決定了這個地區的發展后勁。”
在武漢當代集團董事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看來,阿拉善公益就是緣起于中國企業家環保公益意識的覺醒。“企業家階層開始意識到環境責任、企業責任、公益責任,并通過實際參與來表達這種意識。通過探索我們發現,把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市場能力運用到環保公益中去,既能夠讓環境發展得更好,更加符合自然條件,也能夠實現農民致富。”他認為,只有我們對自然、工作懷有敬畏之心,企業、國家和自然才會越來越好。(《經濟》雜志社作為戰略合作媒體對此次會議做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