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7月9日,國務院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負責推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本次行動將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而專項行動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將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的《憲章》中就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更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三方面的完美狀態”。而世界心理衛生組織也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尤其是消化系統、皮膚和性器官成重災區。可見,“心理健康促進”在整個“健康中國行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讓大眾在遇到負面事件時可以有效地控制情緒,調整情緒;當壓力在自己身上如影隨形時,得到化解和減緩。相信勢必會讓大眾的健康指數得到提升,甚至規避一些極端性的健康風險。
縱觀中國的心理行業,雖然較其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一大批優秀的心理學工作者在中國特色的背景下,通過大量的臨床數據研究、整合,總結出了符合國民特點的一系列診療方式及干預方法,并在學術界、臨床層面進行了普及和推廣。
2018年,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布《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為心理行業新階段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隨著社會重視,跨不同行業的優秀人才加入了心理行業,從而使心理行業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獲得突出成績。
心理行業在中國幾十年的創新發展中,對國民大健康產業在三個領域進行了有效支持。
一是心理干預方式:眾多院校心理系相關專家及各機構的臨床一線心理咨詢師針對國民文化背景及成長史總結出了有效的心理疏導及心理干預方法。通過心理干預對來訪者進行服務,對來訪者軀體化疾病進行了預防及緩解,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是科技類:通過腦科學專家及心理臨床專家的配合,國內多家機構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心理相關的測量工具、診斷設備、情緒調節、減壓設備等。通過了臨床測試,服務了眾多人群。通過數據監測,來訪者在健康數值提升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三是心理科普及人才培訓:隨著大眾的需求增加,很多學術界及臨床一線的專家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委的指導下進行了心理服務相關人才的培養,并走入社區、學校、工會等基層中,為大眾進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及心理健康提升實用技巧,使得大眾在生活中明白了如何建立正性認知,消除負面情緒,提升個體社會功能的質量,為身心健康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心理行業在以上3個領域及醫、學、研等多方面的長期推動,隨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勢必會助力、賦能全民大健康產業,更快實現“健康中國行動”的既定目標。
趙豐于桐,北京國奧心理醫院董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講師、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心理健康顧問、北京青年廣播電臺心理學嘉賓、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心理健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