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國網北京房山供電公司(下稱“房山供電公司”)作為關系首都能源安全和國計民生的國有企業,承載著駐區電力能源供應的重要責任。近年來,通過黨員服務、結對共建、聯建共享等方式,積極探索國企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形成了以黨建引領、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為核心要義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基層治理機制。
青龍湖鎮水峪村是房山區的發展落后村,電力設備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但集體經濟薄弱,缺乏改造資金,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群眾的訴求就是“哨聲”,房山供電公司黨委聞“哨”即動,對村中電桿電線走向、表箱安裝位置、變壓器容量等進行重新設計和施工,及時排除潛在的安全隱患。此外,公司黨委還積極開展“送安全、送愛心、送便捷,促交流”活動,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骨干隊員利用周末時間,到低保、重殘、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家中檢查用電情況、排除用電隱患,義務幫助更換老舊插座、燈泡,宣傳講解安全用電知識。
2016年以來,房山供電公司先后到水峪等行政村,開展宣傳活動30場次,發放電價政策、“三零服務”宣傳冊2000余份,受益群眾達萬余人次。黨員服務隊累計組織活動581次,發放安全供電暖心卡65張,開展宣傳智能安全用電90次,惠及人群54412人次。
201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吹響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哨聲,提出3年內完成“煤改電”,還首都一片藍天。水峪村也在“煤改電”之列,哨聲就是命令,哨聲就是軍情,房山供電公司黨委第一時間與水峪村黨支部進行了接洽。公司黨員服務隊結合水峪村地形地質情況,制定了“煤改電”改造方案,5次進村逐戶開展“煤改電”政策宣傳,對村中調直電桿電線走向、改變表箱安裝位置、增加變壓器容量等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順利完成水峪村387戶“煤改電”工作。“煤改電”后的水峪村,電線桿塔改造整齊劃一,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老百姓也用上了清潔供暖。公司黨員服務隊在村中設立了黨員服務站,配有專屬“電力管家”,建立與采暖設備廠商維修網點熱線聯系機制,及時解決村中供電和采暖設備故障問題。
為有效解決“煤改電”后村民因為怕多花錢而重燒煤爐或柴火的問題,公司黨委與水峪村黨支部結合水庫移民村的優惠政策,共同吹響了“光伏發電、群眾增收”的哨聲,對村內255戶家庭實施了屋頂光伏改造項目。公司黨員服務隊對村民的房頂進行優化改造,使戶均年發電量達到5869.79千瓦時,戶均年增收6535.36元,扣除自身用電和取暖費用,戶均年剩余2832.48元。按照戶均年光伏發電量6000千瓦時,全村總計年光伏發電153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61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25噸,減少碳粉塵排放416噸,為保衛藍天貢獻積極力量。
為使光伏發電持續造福村民,房山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跟蹤光伏建設流程,在營業廳開辟光伏并網“綠色通道”,上門宣傳并網發電審批流程等相關知識,及時將余電上網的資金發放到村民手中。“屋頂曬太陽”的光伏發電項目,使水峪村群眾對電力公司的“報到”工作打心眼兒里認可,“吹哨者”與“報到人”形成了“一家人”,黨建引領的聯建共享模式邁上新臺階。
去年6月,圍繞“助力鄉村振興,結對幫扶水峪行”主題,公司黨委與水峪村黨支部正式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書》(2018年-2020年),建立了長效幫扶合作機制。今年,通過黨組織共建、研討交流、工作推薦等途徑,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房山供電公司先后與20多家單位達成結對共建意愿,促使“報到”的單位資源向水峪村匯聚。比如,協調中國美術家協會行政黨支部,到水峪村開展“畫石為寶、點石成金”系列活動;協調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提供氣象服務;協調福建省黃嶺村和翰卿村與水峪村開展茶藝交流與旅游文化推廣;協調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附屬醫院到水峪村開展診療服務等。通過吸引更多外部資源,公司黨委和水峪村黨支部把“吹哨報到”工作機制延伸到了區域外,初步探索形成了“1+N+1”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路徑,提升了“吹哨報到”工作機制的內涵和外延。
通過踐行“吹哨報到”工作機制,打通了基層黨組織吸收資源、凝聚力量的新通道,使水峪村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以水峪村為樣板,房山供電公司黨委不斷拓寬服務范圍,依托公司基層支部,按照地域就近、需求對口的原則,相繼與房山區長陽鎮楊莊子村、閻村鎮南梨園村、大石窩鎮三岔村、城關街道丁家洼村、霞云嶺鄉堂上村等黨組織,建立了“吹哨報到”工作機制。通過促進鄉村群眾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落實國家電網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客戶端理念,做實國企黨建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探索出了新時代下黨建引領、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