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軼斐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已經進入黃金時期,目的是追求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全球層面的經濟合作,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在促進貿易發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已經被沿線國家所認可,并且得到了積極響應與支持。本文主要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分析沿線國家貿易潛力,針對貿易潛力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貿易潛力;貿易效率;優化措施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研究概述
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倡議在提出之后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即便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態勢下國際貿易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的情況下,沿線國家依然十分看好,在促進貿易發展中起到了戰略性支撐的巨大貢獻。
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研究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目光著眼于“一帶一路”貿易研究與發展,但是更多人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上,以此來檢驗貿易潛力的影響因素與變化情況,這對人們了解貿易趨勢有著一定的幫助,但是進一步分析貿易潛力需要有充足的信息含量,本文為貿易潛力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使得貿易潛力研究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潛力進行分析,以此能夠判斷出貿易的提升空間,以及不同地區和國家貿易潛力的差距和不足,不同國家和地區貿易發展的集中程度與多樣性分析并且針對性地提出改善的措施。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分類與潛力測算
1.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分類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現狀宏觀研究中能夠看出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依賴程度是不斷加深的,同時貿易的格局也呈現不對稱的發展情況,不同地區的地緣、資源、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在沿線國家貿易發現過程中體現出的競爭能力也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貿易競爭水平要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高低對我國貿易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以基礎設施為例,基礎設施水平越高,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貿易成本。而從貿易強度上看,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合作進行分析,貿易優勢、貿易強度和貿易互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遠遠高于競爭的。
另一類是關于“一帶一路”中某類產業貿易研究,中國、印度、新加坡在高端制造業貿易環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些貿易過程中優勢國家在其中扮演著橋梁與樞紐的作用,與此類似的還有生物醫學、能源等優勢領域。除此之外農產品貿易中我國在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第三類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貿易過程中某一具體要素的研究,最常見的就是匯率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會導致我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建立自由貿易區則會大大規避這方面的風險。文化方面也是如此,文化的交融程度越高,貿易發展水平越高,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融上有很大的上升與發展空間,對未來進一步的貿易往來與合作有著重要影響。除此之外基礎設施也對貿易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能夠縮短貿易周期貿易成本,降低貿易波動,保證貿易穩定發展。
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潛力測算
潛力測算是圍繞貿易多方對貿易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的測算,在當前的政策、制度、運輸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的作用下,貿易開放并且在沒有貿易摩擦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的貿易水平量。關于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測算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除了最基本的貿易引力模型測算之外更多地加入了諸如文化環境、文化差異、制度政策、政治因素等相關指標,國家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也是國家貿易潛力有差別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地區或者國家,其貿易潛力也是不一樣的,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貿易潛力也會隨著各個國家由于處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改變。以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為典型代表國家的東南亞,最近幾年經濟發展迅猛,其主要的合作伙伴為中國,其經濟增長的助力主要來自于大量出口其農作物、勞動密集性產品同時大力發展和推動旅游業。貿易一直作為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發展至今其潛力也幾乎被發掘,剩余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小。歐洲的很多發達國家,其經濟貿易水平高,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限制其貿易水平的提高,所以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稍稍低于東南亞國家。一些非洲或者西亞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經濟水平限制了其貿易的發展,即便是其地理位置也沒有優勢,但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體經濟與貿易現狀
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體經貿現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不乏人口眾多但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多數國家經濟增長水平仍處于低速發展階段,且人均收入較低,印度與東盟十國的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憑借地理優勢和多樣化的經濟結構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發展,在亞洲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降低貿易壁壘獲得更多的貿易優勢,形成了經濟良性發展的趨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仍有較大的貧富差距,除了個別富裕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處于中低收入水平的發展階段,整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動力仍有待提升,國家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能源和傳統工業的國家雖然國家整體收入較高,但是國內生產總值卻處于較低位置,這些發展中國家或嚴重依賴資源,或缺乏完善的工業基礎,或國民受教育水平低。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階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貿易量在全球的占比要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的占比能夠看出“一帶一路”發展并不是十分順利的,但是相對而言東南亞地區的貿易水平較為活躍,貿易總額接近“一帶一路”貿易總額的三成。
2.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
根據國家正式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對外的出口貿易每年都呈增長形勢發展,但我國對歐洲發達國家、北美發達國家以及由我國相鄰的東南亞國家等重要貿易伙伴的出口貿易增長率逐年下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長率卻能持續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對印度、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主要沿線國家,近期的貿易增長均已超過25%,一些國家甚至達到了45%,成為在全球貿易額的增長率十分低迷的大環境下的一大亮點。從貿易總額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約占我國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呈低速增長的趨勢。但我國的貿易總額不管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還是所有的貿易總額,卻在逐年下降,這一方面是受全球貿易減緩的大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大宗商品的價格呈下降趨勢。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最近幾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額幾乎持平,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額超過我國總出口貿易額的四分之一,近些年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呈上升趨勢。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貿易額每年呈下降趨勢,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貿易額約占我國整體進口貿易額的五分之一,每年呈低速下降趨勢,表明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順差額在逐漸變大。
在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要合作伙伴里,新加坡是和我國成交貿易額最大的國家,第二到五名分別是越南、泰國、印度以及俄羅斯。從我國的進口貿易來看,我國是“一帶一路”沿線合作伙伴國家中的第一進口國家,其中我國成為新加坡的第一貿易出口國家,越南是我國進口額中份額最多的國家,排在他們后面的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泰國,這些國家對我國的貿易出口比重均超過其出口總額的10%。
四、貿易潛力影響因素與對策提出
1.貿易潛力影響因素
以貿易多樣化指數為標準,貿易集中化和貿易互補對貿易潛力的影響很大。貿易多樣化程度和水平越高的國家其貿易潛力越低,反之,貿易多樣化程度和水平越低的國家其貿易潛力越高。依據國際上通信的優勢比較理論,某一國家在生產某一產品是比較有優勢,這樣這個國家會集中資源來生產這一優勢產品,通過貿易來換取其他國家成本較低的產品,這種時候此國雖然貿易多樣化程度和水平低,但是其貿易潛力巨大,一方面雖然其本身生產的產品有優勢,仍可以依靠整合資源和技術革新來提高和改善生產力,通過改變營銷手段來提高知名度和營業額,提升貿易的競爭力。其次,集中資源生產某一優勢產品,勢必會影響其他行業或者產品的發展,這就增加了潛在的通過貿易來進口該產品的可能性。另外集中資源生產某一優勢產品,勢必會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對這一優勢產品進行購入,這也增加了潛在的貿易可能性,提升了貿易的潛力。
貿易的集中化和貿易潛力也有一定的關系,貿易集中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其貿易潛力越高。在一個國家僅僅與少數幾個國家發生貿易,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發展會很迅速地提高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然后逐漸趨于穩定。這個時候,如果尋求其他的貿易合作伙伴國家,發揮新貿易的優勢能夠促進貿易的快速增長,繼續深挖本國的貿易潛力。正是由此,一個貿易集中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它與新的貿易合作伙伴國家進行貿易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其選擇面也越廣,導致該國家貿易潛力越大,和其他國家相比,有更大的貿易提升空間。
2.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對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整體貿易水平低下,發展潛力較大,沿線的國家可以通過提高貿易的數量、發掘貿易的潛力以及改善貿易的效率三個方面來提升沿線各國的出口水平。
首先,加大資本投入,通過提升自身的產品優勢和影響力來促進本國的貿易發展。可以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以及給予一些政策上的優惠來招商引資,學習先進的知識和設備,使得貿易本身的質量得以提升。
其次,可以通過改變貿易的模式來發掘貿易的潛力,增加貿易量。可以在繼續發揮本國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同時提升科研基礎力量,加大與國外先進產品的合作,大力提升其他行業的發展,增加出口產品,提高本國的貿易量和貿易水平。
最后,要學會“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地區的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制約條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貿易,發揮自身優勢。
參考文獻:
[1]李文宇.文化交融如何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往來——基于1995-2013微觀貿易數據的實驗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6(12).
[2]李先德.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印度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基于貿易互補性、競爭性和增長潛力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3).
[3]Charnovitz S. Trade and Climate:Potential Conflicts and ynergies[J].Beyond Kyoto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2003.
[4]Fab S.Regional Differences of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Productvity and Convergence:Based on Bayesian SFA Metafrontier[J].Finance & Trade Research,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