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花
摘 要:政治發展道路關乎黨的命運、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尋,不斷摸索,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進入新時代,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演進軌跡,對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邏輯
政治發展道路關乎著一個黨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前途,更關乎著人民的幸福。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尋,不斷摸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合理性,而且具有鮮明的現實優越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對于增強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邏輯
所謂歷史邏輯,就是指從歷史脈絡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道路,是遵循什么的歷史軌跡形成。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道路,都要兼顧本國政治文化傳統、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否則難以持續永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是如此,其歷史的邏輯起點可以追溯到17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500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直到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政治是一切國家形式的最終歸宿。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之一。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別是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帝制,建立了現代的民主政治,雖失敗了,但民主政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民主政治的理念在中華大地傳播開來。正如毛澤東在1956年11月《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所說: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把爭取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革命目標,并為之不懈奮斗。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為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證。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必然。
二、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結晶
所謂理論邏輯,即思維規律,具體就是指一個國家在選擇政治發展道路時所遵循的思維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把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有科學的指導思想,符合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邏輯。
理論由實踐中產生,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借鑒人類民主政治學說的有益成果,創立了“主權在民”“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等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這是科學社會主義民主觀的奠基石。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緊密結合俄國的國情,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提出了“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讓人民群眾直接參加民主管理”“發揚黨內民主”、加強民主監督和政治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民主思想。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領導蘇聯人民戰勝國內外敵人,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出了“黨政應當適當分開的思想”“正確處理黨群關系的思想”等。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民主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先后提出了“工農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等一系列民主概念,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政治理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道路,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與當時的中國民主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列主義民主理論,提出了主權在民、黨內民主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民主思想,這些重要的民主理論思想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重要論斷。習近平同志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指出: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結晶。
三、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政治實際,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長期不懈奮斗的實踐創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與本國國情相適應,否則就會水土不服,畫虎不成反類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根植于我國土壤的、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歷了建立、鞏固、曲折發展、修復、規劃、深入推進等階段。以鄧小平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民主問題上的嚴重失誤,特別是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嚴重教訓的基礎上,依據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及發展趨勢,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什么社會主義民主”“怎樣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等民主思想,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同時還提出,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強調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和探索,找到的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月巖.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梅榮政,孫金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3]辛向陽,陳建波,梁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7]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16.
[10]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