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月 李明哲
摘 要:本文以華北電力大學802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描述大學生校園貸風險認知現狀。調查顯示,過半數學生對P2P和線下私貸有較強警惕性,八成學生對校園貸惡性事件有所耳聞但并不關注,網絡平臺和線下活動是學生獲取校園貸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此,筆者提出緊抓入學教育、暢通溝通機制、加強日常管理等應對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校園貸;大學生;風險;認知現狀
一、校園貸概念及發展過程
廣義的校園貸指各類能夠提供借貸服務的企業,包括但不限于電商平臺、消費金融公司、P2P網絡借貸平臺、線下私貸以及銀行機構,以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校園信貸服務的商業行為。狹義的校園貸專指網絡借貸平臺提供的校園貸款,尤其是低門檻、高利息小額貸款。
校園貸2005年已進入高校視野。隨著信用卡提高發放門檻①,日漸退出大學生視線,以低門檻、審批快、無擔保等為宣傳賣點的校園貸成為大學生的新寵[1]。類似服務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超前消費期待和即時滿足心理[2]。然而,隨著學生消費欲望膨脹、盲目投資甚至沾染賭博惡習,為學生提供借貸服務之舉引發爭議。除學生自身非理性消費因素外,被欺詐也是致因之一[3]。大量以斂財為目的非法網貸機構,逾越了正常信貸的范疇和底線,甚至擴張為性質惡劣的高利貸、裸貸等違法方式,對學生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
非法校園貸頻繁滋生亂象,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與銀監會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加強校園貸管理;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再次明確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2018年9月,人民日報發文提及包括回租貸、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刷單貸、傳銷貸在內的校園貸新形式,正式宣告校園貸“披著馬甲,卷土重來”[4]。
二、校園貸風險認知現狀調查
(一)目的對象
目前,高校鮮有針對大學生校園貸認知情況和原因探究的調查研究,抵制非法校園貸工作缺少現狀依托。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校園貸防風險能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本文以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生為調查對象,圍繞校園貸認知及看法等主題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02份,其中,本科生720人,研究生82人。
(二)方法內容
調查采用網絡問卷自填的方式以便整體感知,輔以深度訪談剖析學生心理。問卷共設20題,分情況自評和風險認知兩大板塊。其中,基本信息3題,收入及支出情況、消費需求等6題,校園貸概念認知、參與情況描述4題,對校園貸風險、危害認知等4題,校園貸信息獲取來源、求助方式等3題。
(三)結果描述
被調查者中,78.3%為男性,41%為當年新生。調查顯示,97%的學生生活費主要由家庭提供。此外,近30%的學生選擇勤工助學、獎助學金、校外兼職貼補生活。生活費在1000元-1500元人數最多,占41.78%,1000元之下占比35.76%,2000元以上占比7.53%。僅有1.88%的學生表示生活費遠遠不夠,略有不足、收支相抵、略有剩余的人數分別占18.95%、35.63%、39.27%,可見多數學生能夠做到理性消費。
84.94%的學生認為生活費滿足消費期望,相差不多,僅有7.03%的學生認為難以滿足。排名前三的主要消費項目為購買書籍、培訓報名等學習類消費,零食、服飾等日常生活消費,社交、男女交往等交際性消費,分別有71.14%、65.87%、24.72%的學生選擇。高端消費和娛樂性消費選擇人數均不足11%。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旅游消費和期待較高,是學生主要的計劃性開支。
校園貸認知方面,在學校已開展相關入學教育的前提下,過半數學生對P2P、線下私貸有所警惕。但仍有半數學生未選擇“線下私貸”這一題目已注明可能涉及暴力催貸的高風險校園貸形式,可見教育效果遠遠沒有達到學校期望。此外,相比于大型商業銀行提供信貸服務,將電商平臺、消費金融公司視為校園貸的人數反而更少,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對花唄、京東白條和各大購物網站的分期信用付信任較高。對校園貸范疇認知情況如表1所示,選項有所精簡。
86.66%的學生表示從未使用過校園貸,但經常使用電商提供的信用支付方式的已超過1/3。8.35%的學生認同校園貸低利率,32%的學生表示不清楚,但未選擇懷疑選項。針對校園貸的風險性,13%的學生認為能夠及時還錢即可,依舊有30%的學生未選擇有風險選項,選擇“不了解,說不清”。
調查結果顯示,近70%學生認為分期購物并無風險。八成學生對媒體已報道的校園貸惡劣事件有所耳聞,但近半數學生并不關注校園貸引發的意外事件。網絡平臺依舊是校園貸信息的主要來源(63.34%),近三成學生表示會從同學、朋友處得到相關信息。17.58%的學生參與校外活動也曾收到相關信息。值得關注的是,從校內正式渠道獲得信息的比例近50%,給校園管理敲響了警鐘。當被問及如陷入校園貸,無力還款該怎么辦,僅有三成學生選擇告知家長,選擇報警和告知輔導員比例均不足30%,另有2%學生選擇逃避,獨立承擔。
三、調查啟示及高校應對措施思考
本次調查圍繞校園貸基本問題開展,結果令人深思。首先,大學生對校園貸的傳統形式和風險認識不全面,往往只將暴力催貸、裸貸等惡性情況視為校園貸,對其高利率、高違約金、高手續費的弊端認識不清;對電商平臺和金融公司過度信任,缺少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知識。這說明校園貸誘導性極強,大學生對校園貸認知流于表面。因此,學校在開展相關教育時不能只注重宣傳極端案例,還應扎實做好理性消費引導、金融風險認知教育等日常教育。
其次,大學生對校園貸的新形式和潛在風險缺少認知。新形式校園貸抓住學生渴望成長的內心,與培訓、實習、創業等形式結合,冠以明目迷惑試聽,發展校園代理,以傳銷的手段發動校內學生、學生組織配合宣傳,達到降低風險評估的目的。由于大學生剛獨自踏足社會邊緣,本就自控能力不強、社會經驗不足、風險評估能力較差、易受到生活環境影響、風險預知能力不穩定,導致大學生更易成為不良網貸平臺的目標。
最后,大學生對涉及自身和群體利益的知識缺乏應有關注,缺少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能力。應引導大學生基于現象認知,對個人和周圍群體表現出的思想行為特征有所反思,避免隨心所欲、隨波逐流、與己無關的麻木狀態,陷入被動消費陷阱。同時,若深陷困境,應避免害怕告知學校和家長的心理,以免釀成大錯。
四、結語
大學生應不斷提高自身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堅持理性消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正確看待和接受學校教育和家庭幫助。高校應高度重視校園貸的隱蔽性、危害性和長期性,緊抓新生入學教育,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金融知識、消費觀念、信用意識教育[5],同時加強日常管理,建立與學生、家長的健康長效溝通機制。
注釋:
①銀監發〔2009〕60號《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第六條規定,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附屬卡除外)。
參考文獻:
[1]胥青.“校園貸”的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6).
[2]宋雁慧.大學生網貸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
[3]吳鶴群,成曉越.風險社會視域下“校園貸”問題的生成及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18(1).
[4]張洋.部分校園出現回租貸等 警惕校園貸穿上“新馬甲”[N].人民日報,2018-09-04.
[5]李玫,徐穎.我國互聯網校園貸市場法律問題與規制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