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柳雪
摘 要:教代會是高校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的基本形式。在“雙一流”建設中,教代會起著凝聚力量、化解矛盾、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教代會的職能并未能充分發揮,應從法律制度層面明確教代會職能定位,加強教代會及二級教代會的制度建設,以全面助推高校“雙一流”建設。
關鍵詞:高校;“雙一流”建設;教代會
一、教代會的內涵和特點
教代會是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基本形式,是保障教職工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學校治理、維護教職工利益的主要途徑。教代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學的制度創新,1979年開始試點。1985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標志著教代會制度的正式確立。2011年11月,教育部審議通過了《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其中賦予了教代會審議建議權、審議通過權、討論決定權和監督評議權。目前,教代會已完成制度化、法律化和規范化的建設,成為我國高校內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代會強力的法律依據和規范完整的工作制度決定了它的權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多部法律對教師通過教代會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做出了明確規定,2012年頒布實施的《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將教代會制度上升為行政法規,并且對教代會的召開頻率、議事流程、換屆程序等做出規范性要求,進一步提高了教代會的權威性。教代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教代會的代表按照規定的程序由教職工選舉產生,教師代表占60%以上,通過教代會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治理,表達廣大教職工的意愿和意見[1]。廣泛的代表性也賦予了教代會濃厚的民主性,教代會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審議、決定和通過重大事項時,代表們需要經過民主討論和充分醞釀,而不是憑少數人的意見就能決定。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凡是教代會通過的決定或議題,必須在全校范圍內認真執行,接受廣大教職工的監督。
二、教代會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作用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意味著高校不僅要打造一流的學科、培育一流的人才、匯聚一流的師資和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也意味著要有現代的辦學理念、完善的大學制度和一流的治理水平。“雙一流”的建設離不開全體教職工的努力,教代會作為教職工源頭參與學校的發展規劃和管理、民主管理與監督、基本制度的制定和財務預算的途徑,在高校“雙一流”的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教代會是高校“雙一流”建設中匯聚各方力量的洼地
大學的自治是現代大學的主要特征,教代會是大學實現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現代大學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校的基本制度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黨委是學校的領導核心,統領全局,協調各方,把握學校發展方向,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教代會以教師代表為主體,來自學校各個基層單位,對學校的基層比較了解,在學校的發展規劃、改革方案,教職工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可以向學校黨委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2]。在五年一個周期的“雙一流”建設中,高校之間的科研、人才等競爭異常激烈,學校的每一個決策都會牽動后續的發展,教代會溝通上下的橋梁紐帶作用就非常突出。教代會代表了廣大教職工的利益,更能匯聚學校各個基層單位、各個階層的力量,發揮聚集效應,從而推動學校黨委的科學決策和規劃。
(二)教代會是高校“雙一流”建設中矛盾的緩沖器
大學治理,就是在追求高等教育實現效率和公平合理統一的過程中,受一定價值理念指導的不同群體,為實現各自的利益和價值而結成的一種合作博弈關系[3]。目前,高校基本形成了“黨委領導、校長治學、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監督權力四種力量相互較量和制衡,四種力量的動態平衡是高校和諧平穩發展的基礎。在“雙一流”建設中,高校的教學科研、人事制度、勞資分配等各方面的改革力度持續加大,各種矛盾日趨激化,四種力量的動態平衡很容易被打破。教代會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的主要構成,既不屬于權力機構,也不屬于行政機構,它的作用體現在參政和議政上,而不是執政和代政上,輔助和監督學校的行政管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種作用是其他機構難以替代的。教代會通過廣大教職工的政治參與,協調各方的利益,化解各種矛盾,在高校“雙一流”的建設中,發揮著矛盾緩沖器的作用。
(三)教代會是教職工投身“雙一流”建設的助推器
高校教職工是學校人力資源的主體,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高校“雙一流”的建設的必然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辦學規模大,學校職能多元,內部結構復雜、事務龐雜,僅靠一方的力量無法應對改革發展帶來的矛盾沖突。充分調動高校教職工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校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層面促進多元主體的參與,有利于提高“雙一流”建設決策合法性、公信力和執行力。教代會正是領導和教職工之間溝通交流的一個平臺,既可以向廣大教職工宣傳學校黨委推進改革和建設的舉措決策和制度安排,又可以向上傳達教職工的治校意愿和利益需求,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教代會所營造的雙向交流溝通的方式,平等、寬容和真實的參與氛圍,必然促使高校各個利益群體,各個層級的理性溝通理解、坦誠交流,增強相互間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親和度和信任感,從而更好地調動廣大教職工投身“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完善教代會制度建設的途徑
(一)增強教代會職權落實的基礎
教代會經過40年的探索實踐,已經走向了制度化和法治化,但是現有的法律更多的是賦予教代會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形式,沒有涉及具體的內容,對于教代會職權的規定也不明確。從目前高校的辦學規模和模式來看,教代會現有的法律基礎約束力低,不足以保障其在高校現代化治理中發揮應有的職能。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區分學校整體架構,在厘清各自權限的基礎上,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拓寬教代會存在的法律基礎。學校黨委應該加強對教代會的重視和支持。事實證明,教代會的工作與學校其他工作一樣,做得好不好,職能落實得是否到位,與學校黨委的重視有著直接的關系。學校領導班子應該牢固樹立起教代會制度是學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平臺的意識,而學校黨委應明確教代會在現代治校中民主監督的主體,探索設置專門委員會等常設機構,建立教代會閉會期間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加強高校教代會自身制度建設
教代會要在“雙一流”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著力加強和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設。只有具備了健全的制度規范、完整的運行機制,教代會才能真正有效地行使職權。首先,在教代會代表的選舉與履職上要有明確的規則。教職工代表是維持教代會各項工作高速運轉的主要力量,具體職能的落實也依賴于代表們的水平,應該通過制度建設,細化代表選舉及履職能力建設的細則,制定代表培訓的計劃,著力解決部分教代會代表對于教代會職權范圍、自身權利和義務認識不足的問題,提高教代會代表的參政議政水平。其次,對于教代會的提案,也應該有相應的制度安排。教代會提案是教職工參與高校治理的主要方式,提案的質量影響著教職工意愿的表達和教代會職能的發揮,提案應該在預備會之前征集并審核,以保證質量。對于已經通過的提案,應建立雙向的反饋制度和網上公開的制度,以保障執行。
(三)加強二級教代會的建設
首先,隨著“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發展,高校二級學院對于人、財、物的管理自主權越來越大,而高校中各個院系的工作重點、人員構成、教師思維和文化氛圍有很大的差異,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建設二級教代會的客觀需要。其次,有些問題不適合拿到學校層面討論,更適合在院系中商議解決,這是建設二級教代會的主觀需求。再次,二級教代會方便教職工直接提出利益訴求,有利于矛盾的及時化解,使基層的關系更加和諧,凝聚教職工的力量。最后,目前的二級教代會的建設普遍薄弱,缺乏活力,已不適應高校現代化治理的需要,與“雙一流”建設中激發二級院系辦學活力的宗旨不符。因此,一方面應理順校級教代會與二級教代會的關系和權力配置,明確二級教代會的地位,規范職責,確保二級教代會的高效運轉;另一方面應該增強二級學院黨政領導的思想認識,將二級教代會納入學院的管理體制中,建立和完善二級教代會的制度建設,規范二級教代會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薛澤林.分權視野下的高校教代會建設[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3).
[2]吳嵐,胡勁松.“雙一流”建設中的工會教代會職能[J].高教探索,2017(7).
[3]薛澤林.分權視野下的高校教代會建設[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