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擁有的堅實基礎和不斷成長的國際優勢已成為抵御外部沖擊的強有力條件。
G20大阪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會晤使中美貿易摩擦形勢峰回路轉。雖然不能因此認為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就此徹底轉寰,前去一馬平川,但有理由認定,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基本探明階段性底線。
5月初,中方表示不能接受美方強加在中方頭上的有損國家利益的協議內容,美國遂對中國2000多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方隨即擱置雙邊談判,全面抨擊美國的霸凌行為,給出中方在中美經貿關系問題上的談判底線。
談判的底線通常是單方面給出的,但這一底線能否真正成為制約雙方行為的框架,還需要談判另一方的確認。在G20大阪峰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明確表示,美方愿與中方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美中關系,希望通過協調,妥善解決兩國貿易平衡,將不再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征新關稅,愿意同中方達成彼此都可接受的貿易協議。這似乎表明,中方所亮出的談判底線已基本上為美方所認可或接受。
美方愿意在中方亮明的底線之上展開新一輪談判,決非是決策者主觀上的一念之差,而是由一系列客觀因素所促成。盡管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中國經濟面臨持續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壓力明顯增大。但在逆周期宏觀政策調節下,中國經濟運行依然表現出良好的韌勁,而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步伐,新一輪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將大幅提升農村經濟活力,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落地將在縮小地區間發展差異的同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則將在提升中國經濟質量的同時帶來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放眼全球,中國在消費市場、人力資源、工業體系、數字經濟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優勢,中國經濟所擁有的堅實基礎和不斷成長的國際優勢已經成為抵御外部沖擊的強有力物質條件。時至今日,內需已是主導中國經濟的關鍵力量,經常項目順差在2019年一季度已降至1.5%的低水平,而美國市場在中國出口所占比重也已快速下降至11%左右。看今日之中國,既有能力對外部霸凌行為說不,也有自信在外部沖擊來襲時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而任何想撼動這棵大樹的力量必將付出高昂的代價或難以想象的損失。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在傷害中國經濟的同時,對美國自身的危害正在逐漸顯現出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
2019年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動能明顯減弱,主要經濟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像6月制造業PMI創2009年以來的新低,投資者信心則降至2016年以來的低點。尤其是全球各類權威研究機構異口同聲地指出,貿易摩擦帶來的成本幾乎全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美國市場日用消費品價格已明顯上漲。對此,怨聲載道的美國商界高度一致地予以反對,越來越多原本支持特朗普搞貿易戰的共和黨議員也義無反顧地反戈一擊。可見,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經濟基礎和民意基礎已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相關政策再不改弦更張,可能最終會撞上南墻。
在中方亮出底線之后,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可能會在摒棄極限施壓、相應增加理性和關注公平互利的氛圍下進行。美方可能會無可奈何地認識到,通過一個回合要大獲全勝幾乎是不可能的,還不如現實地接受“可接受”的成果,為共和黨繼續執政、特朗普競選連任先備上一份好禮。
不過,鑒于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勢力會持續存在,雙邊貿易摩擦在階段性緩和之后,仍有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卷土重來,形成新的波動和反復。而中美之間的博弈必將在非貿易領域進一步展開,中美之間將會長期保持戰略競爭“伙伴”關系。對此,必須始終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做好中國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