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劉翠娟
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支教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支教指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等相對集中的一兩個月開展的支教活動。支教促進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緩解當地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也給留守兒童帶去了溫暖,但也存在以下弊端:
對于在校大學生支教而言,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我國貧困地區大多位于交通匱乏、信息閉塞的偏遠山區,而且路途遙遠、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些因素都對支教隊員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此外,支教路途遙遠,支教途中的車旅、食宿等費用就占據了支教資金的半壁江山,這無形的增加了支教活動的經濟負擔。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支教活動只能利用寒暑假等課余時間來進行,支教隊伍很難能夠和支教學校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即可持續性較差。同時高校的支教團隊招募支教隊員的過程也是短期的,使得支教時間和支教內容無法得到很好的延續,無法實現支教活動的常態開展,進而無法保障教學效果。
目前,在校大學生通過社團所招募建立的支教團隊,存在換屆周期短,管理經驗不足、團隊成員流動性大等一系列問題,使得支教活動容易出現“無頭無尾”的現象。
所謂“互聯網+”,通俗來講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創新理念和技術,將傳統行業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經濟形態的一種戰略。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服務平臺和資源,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范圍,促進教育公平。所謂“互聯網+支教”模式,就是借助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在課堂上播放由老師提前錄制或在線直播的課程,而在線下再由老師或支教志愿者組織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它是教授知識的一條新渠道,打破了地域和時空限制,只要輕點鼠標,學生就可以接觸教學教研的最新成果。
傳統支教的支教地點與大學生所在高校距離遙遠,交通成本偏高,而且支教時的食和住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給志愿者帶去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支教地點大都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支教大學生的人身安全無法保證。而互聯網+支教,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可開展,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只要輕輕點擊鼠標,便可開展支教活動,方便快捷,既降低支教成本,又確保了人身安全。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表現手法,大學生可以將課程準備的更加生動形象,更加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在新媒體環境下,支教形式多種多樣,而支教平臺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支教一個平臺去傳遞知識和招募志愿者的加入,不斷更新支教內容和傳遞支教行動。建立微信公眾號,宣傳支教活動,招募有意愿的大學生支教,尋求搭檔伙伴,搜集支教資源,探討支教心得,奉獻愛心傳遞知識。課程板塊設計多樣化。文字,圖片,視頻,在線答疑等都使得這一支教變得更便捷有趣。
利用線上線下宣傳互聯網+支教的模式,線上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宣傳推廣,線下可以通過辦講座、發傳單等手段進行推廣,讓人們意識到相比于傳統支教的優越性,讓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支教活動中,從而篩選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支教團隊。
對支教團隊成員進行培訓,讓他們理解掌握網絡教學,首先,熟練掌握網絡操作,擴充網絡知識;其次對支教成員進行培訓,成立團隊小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并為在線上提供和選取優質的網絡資源、微課課堂等供參考學習,建立一支專業化支教團隊。
支教作為一項公益活動,定期舉辦支教交流會,團隊成員通過視頻、圖片展示支教成果,獲得他人認可,爭取社會公益捐款,為支教注入動力。團隊中實行“獎勵”政策,采取學生反饋和團隊成員互評的考核方式,督促激勵支教隊員。
將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與支教相結合,彌補了傳統支教的種種弊端,能夠給偏遠地區的孩子帶來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改善偏遠地區落后的教育現狀,促進城鄉的教育公平,推動教育的發展。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進行網上支教,參與公益活動,承擔社會責任,培養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