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昊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1.霍布斯以人性惡為起點。他筆下的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①,在霍布斯預設的大前提下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了并不能滿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而人類的初始能力又是極為相近的,也就不會出現一個人或某個團體的壟斷統治。這樣的話,人們為了生存就必然存在相互搶奪生存資源,相互傷害,而已經得到手的也惴惴不安,終日生存在恐慌之中。這也就成為了霍布斯筆下人們相互競爭的三大原因:為了滿足自己生存需要而互相競爭,各自為戰而相互猜忌,守護已經得到的榮譽而傾軋他人。
2.洛克祥和的自然狀態與霍布斯的恐慌有著天壤之別,人們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自身發展需要以及心愿處理他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了“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②。天賦人民同樣的權利,因而人人平等,自身行為僅需受到自然法的約束即可。洛克批判霍布斯將全部權利轉讓給“利維坦”就是對公民權利最大的侵害,也就沒有了自由可言。
3.盧梭與洛克一致假定人性本善,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中,所有人僅遵循著關心自己的幸福與自我保護和憐憫心和同情心這兩條原則進行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樣的自然狀態是和諧美好的。然而,這種完美狀態會被打破,原因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詳細描述了“人類不平等的發展,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明生產工具,發展生產力,進行財富的累積,財富差距帶來的不平等逐漸加大。富人們為了保護財產并且擴大自身的財富優勢,欺騙窮人簽訂契約,建立了政權并對社會上的其他人進行統治,由此產生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③這種私人財富的積累也就打破了人人平等的局面,因此,盧梭強調建立集體和公權力以使得維護美好的社會生活狀態得以延續。
1.霍布斯:他認為“人的天性中有三種造成人們之間沖突的根本成因,分別是為了追逐利益而產生的相互競爭,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對他人產生的自然猜疑以及為了維護自身名譽而產生的強烈榮譽感”④。人們轉移所有權利,建立“利維坦”正是為了結束恐怖的自然狀態。霍布斯認為,自然法的判斷和犯罪的懲罰機制會產生爭議,因此需要一個權威機構,以獲得最佳解決方案。在霍布斯看來,統治者不參與被統治者訂立契約的過程,從而跳出契約之外,不受契約的約束。在人民讓渡自身所有權利后由君主獲取。同時,霍布斯也承認,人民只能任由國家的操控,但和時刻威脅生命的自然狀態相比,倒是可以接受。
2.洛克:洛克認為國家是由人民訂立契約讓渡自身部分權利而組成的有限政府。雖有自然法存在,但這并不能保證不會出現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出現。這種行為需要得到懲戒,而人人都會根據自身解讀自然法,人民需要一個脫胎于社會契約代表人民公意的機構充當裁決者,這就是國家,它出現的目的是保護人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任何侵害,因此這樣的國家是保護性的“守夜人”。
3.盧梭:盧梭認為人民訂立契約時所讓渡的全部權利并不給予某個個人或特定組織,而是一個集道德和共同意志于一身的共同體,而這種讓渡,人民不會像面對“利維坦”一般無助,即使真的出現了集權政治,由于主權在民,也只是會出現人民絕對服從人民的情況。人民成為集體的一員,借用集體的力量來保護個人,同樣,成員享受集體所給予的保護以及權利的同時也對集體和其他成員負有義務,同時國家對于公民具有強制力,公民絕對服從公意,因為服從國家就是服從他們每個個人,他們會犧牲自身一定的自由,但是正如盧梭所構想的:“自己所喪失的一切東西的等價物以及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的所有”⑤。
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等人反對社會契約論的核心在于他們認為洛克等人忽視了理性的局限,它一定受制于所處的社會生活,并隨著社會進步而進步,因此不會跳脫出原有的社會結構進行規劃。邊沁從三個方面向社會契約論發難:
第一,自然法是一種漂浮無根的假說。從法律產生來看,邊沁認為:“法律即是一個國家內的主權者所創制的,或者所采納的、用以宣示其意志的符號的集合”⑥。這就是說,法律是主權者意志的表達。自然法理論中的“自然”和“理性”過于抽象模糊無法充當實體主權者。
第二,自然權利邏輯上存在漏洞并且會發展為無政府主義。邊沁認為,宣揚自然權利的存在的危險遠大于它所帶來的好處,試想,我們一旦認定自然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并且不可被剝奪的,也就賦予了它本身超出法律之上的地位。當自然權利與現行法律發生沖突時,現行法律自然會讓步于自然權利,從而法律的權威性也就無從談起,進而人的自由將不受法律約束。所以,邊沁認為凡是主張存在自然權利,最終一定會演化為無政府主義的混亂局面。
第三,社會契約歸根到底只是一個虛構。邊沁斷言,霍布斯所構想的“利維坦”政府究其本質就是專制體制。而對于洛克,邊沁懷疑的是社會契約論受到了所有人的普遍同意以及君主與人民的真正平等。邊沁認為盧梭充滿幻想,而不能滿足革命的務實需要。
首先,馬克思認為國家是通過一些條件的必然聯合才形成的一種政治共同體,“決不像‘社會契約論’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任意的,而是關于這樣一些條件的必然的聯合。”⑦馬克思指出“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⑧也就是反映商品交換關系的一種意志關系。可以這樣理解,社會契約論所構想的國家建立是一條線性的發生,而馬克思則認為國家是由多線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面并成為立方體。
[ 注 釋 ]
①陳剛,文玉.三種古典社會契約理論之比較——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例[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33(5):99-101.
②[英]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6.
③[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84.
④[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⑤[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⑥[英]邊沁.論一般法律.毛國權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122.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