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彥多
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李克強總理在當下對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在2015年兩會中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其提升為新的國家戰略。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將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必要性。[1]自此,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浪潮繁榮興盛。然而,隨著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群體的發展壯大,一方面,國內大學生創業相關法律規范的滯后,導致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逃稅,侵權,售假,違約等現象泛濫。另一方面創業組織法律地位與規范發展的法律文件的缺乏,導致大學生創業組織的法律監督邊緣化。此外,高校忽視大學生創業時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缺乏對其創業過程中防范風險的教育和相應的法治保障措施。
因此,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平臺和維權機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迫在眉睫。[2]
1.創業組織非法律意義上的組織
大學生創業必須創建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組織結構,只有如此,才能夠被納入政府所進行的財稅監管和財政支持的體系當中。但在生活中,大多數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缺乏法律意義上的運營機構,掙脫了法律束縛的枷鎖。這往往伴隨大量民事糾紛,也可能面臨市場監管部門的處罰。
2.創立時認繳資本未達數額
大多數大學生創業初期,缺乏資金是普遍問題。他們缺乏對業務流程所需的初始投資和財務費用的充分認識,也沒有相關的預算經驗。運營組織成立后,創業者應有法定義務作為投資者或股東認繳資本。然而,大學生普遍存在資金認繳不足的問題,直接導致創業組織無法保證日后運營的成本,致使創業項目的大量失敗。
1.違約失信行為
在創業過程中,新創業組織將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商業實體或消費者基于合同關系開展業務。該過程中,倘若因為某些原因從而導致了合同違約,一旦造成這樣的結果,在司法上可能導致大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系統陷入危機,信用喪失錄入個人誠信檔案將嚴重影響個人后續發展。
2.嚴重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
目前國內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再加上目前的社會大背景,抄襲,仿造現象屢見不鮮。而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這些問題,往往許多東西會被他人搶注。并且模仿或集成創新引起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并不少見。大學生自認為根據需要模仿出的暢銷款式,卻不知在產品集成創新或假冒產品中已無意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
3.避稅偷稅漏稅行為并存
目前大學生創業的主流依托是在線創業平臺。但是網上由于如今的法律不夠健全,再加之目前大學生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避稅,偷稅和漏稅的行為。并且所需的財務和稅收知識基本上也處于“零準備”狀態。這違背了國家的財稅政策和法律規定,必將帶來相應法律風險。
政府應系統構建大學生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在制度建立的時候,要考慮大學生群體會面臨的問題,從而使得大學生能夠合理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法律問題。如出臺大學生創業的法律保護意見,建立相應法律風險保護機制。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法治保障意見等法律文件,將培植創業氛圍、提升創業認知、提供創業保障、優化創業環境、嚴控創業風險等機制融入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3]
大學生創業在社會大環境中是一個較小的方面,這就需要社會給予相應幫助與支持,并進行監督。目前國內行業協會,或是一些第三方組織可以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充當監督者、指導者角色,營造更友好的創業社會環境。例如,當地的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同學校相關的部門進行協商,邀請當地在這方面著名律師進行講座,以此來幫助當地學校的學生來了解相關知識。
對學校而言,學校的目的是育人,高校的創業教育只有緊密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個中心任務,將創業創新精神融入育人的全過程,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中之重。從這個方面來說,學校要注意創新教育的重要性,這對于大學生創業是極為有用的,并且這也能夠幫助學校培育出注重法律的新型人才。通過這種方式,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好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這才能最終實現“雙創”的目的,不斷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