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男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互聯網快速普及,居民在自身的信息獲取上開始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繼而誕生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新媒體,這些新媒體應用移動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素質技術等技術,可實現全時空的向用戶提供精準的信息。對于高校的思政課教學而言,新媒體環境對其多個方面均產生了諸多影響。藝術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其人才培養目的為藝術性人才,但是思想政治課對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鑒于此,本文以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發展研究為題,分三部分展開了詳細的分析論述,擬提供一些該方面的理論參考,以下為具體研究內容。
對于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學而言,因為其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的一些差異,繼而在思政課的開展上也存在一些十分顯著的差異,具體主要體現在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上的差異性。
對于藝術院校任教思政課的教師而言,其所體現出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為教師對藝術類學生認知相對缺乏,目前在藝術院校任教思政課的教師多為傳統院校出身的思政課教師,因此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本身并沒有太多的特殊性認知,繼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設置上也常常沒有做到差異化。其二為教師的被認同感相對缺失。因此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學習重中之重還是專業課,這種重要性的傾斜比一般高等院校更為嚴重,因此在對思政課的重視性上很低,相應的對思政教師所傳輸的教學內容在認可上也相對較低,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可得到的被認同感也很低。
在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中對于接受學習的學生而言,其特殊性主要也集中在兩個層面。其一為重視性相對偏低,上文已經論述過,藝術院校學生學習重點在專業課,較之一般院校更渴望在自身的專業性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因此相應的對于談論政治的思政課,在重視性上難以避免地會出現重視性偏低的情況。其二為學生的學習難度大,藝術來源于生活,是一種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而政治則是相對高于生活,目前在藝術和政治兩個領域上的隔閡很大,繼而對于接受藝術學習的藝術生而言,在思政課的學習上也面臨著很大的難度。
所謂新媒體其所指的是相對于廣播、報刊以及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的新媒體形式,目前在學界對新媒體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現階段對新媒體的定義為利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通過寬帶局域網、互聯網以及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數字電視和手機等終端,不斷向用戶提供娛樂服務和信息的一種信息傳播形態。而新媒體本身也是媒體產品和信息科技的一種緊密結合產品,屬于媒體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式和趨勢。從技術的層面進行觀察,新媒體也可以稱作為一種媒體內容、高科技以及通訊傳輸技術的一種融合。
在我國新媒體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時空背景下,對于藝術院校而言,在自身思政課的開展上也開始基于新媒體的特殊性進行了積極的轉變,取得了諸多方面的成就,具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新技術和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在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中動畫、視頻等新技術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課后的作業布置以及交流上也是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完成,實現了教學方式的改革。其二為應用模式得到有效創新,在思政課的展開上“慕課”元素開始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廣泛結合,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有效解決的學生的疑問,同時又充分利用了線上資源,做到了網絡空間、實踐教學以及課堂講授三者之間的有效結合,新媒體的應用方式得到了有效創新。
雖然在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取得了諸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諸多挑戰。首先就體現在思政課權威性被挑戰上。新媒體是依托于網絡網環境而實現,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在地位上實現了平等化,學生和教師在思政課信息的獲取上都是平等的,部分時候思政課教師因為疏忽出現了的教學錯誤會很快被學生通過網絡找出來,繼而在教師的權威性上會受到極大的挑戰,導致課程的開展難以進行。其二為思政課空間及時間被限制,新媒體的較之傳統媒體的優勢之一即信息的傳遞上更快,各種涉及到生活中政治的信息都會極快地進行傳播,在這樣的一個大課堂的環境下,思政課這個小課堂的開展在自身信息以及觀點的傳播上也被極大的限制。
針對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的特殊性,結合當前在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所得成就以及面對的挑戰,本章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出以下幾點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發展策略。
鑒于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對于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未來發展而言,首先還是要做到對新媒體的應用進一步拓寬拓深,利用新媒體捕捉社會中的熱點,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對于藝術院校思政課而言,課堂教學仍然是重中之重,面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平等化以及交流的增多,在思政課的授課內容上也要做出相應改變,改變以往單一化的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利用新媒體和藝術院校學生之間進行廣泛的談論。尤其是可以引進一些和藝術專業息息相關的案件,如娛樂圈的種種亂象。借助新媒體實現藝術和政治之間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勾起藝術學生對是思政課的重視性,在學習興趣上有效提升。一方面也通過教師分析新媒體上信息的方式來培養藝術學生對新媒體上信息的判斷能力,避免學生對信息作出錯誤的判斷,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權威性。
除了教師層面的改善之外,對于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的發展而言,還需要從學校的層面出發,基于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創建新媒體平臺以提升教學的主動性。具體而言,一則可以通過創建新媒體平臺大力推動網絡課程的普及,實現全時空的思政教學。二則還可以通過創建新媒體平臺的方式,掌握教學內容傳播的主動性。上文已經論述過,新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壓縮了思政課課堂教學信息付傳遞的空間和時間,所以需要藝術院校宣傳部部門通過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的方式,選擇貼合自己學校信息作出評價和傳播,將校園文化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連接,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思政教學的主動化。
上文已經論述過目前在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教師部分仍然是以一般性高校的傳統思政教師為主,對于藝術院校學生的特殊性認知不足。鑒于此,未來在藝術院校思政課的發展上,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首先,對于任何一位思政課教師而言,都必須補充自己在藝術相關的知識。能夠對藝術院校中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及就業的方向都有一個深度的了解,繼而可以在思政課的開展中做到有針對性。其次,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對新媒體的應用水平,對于新媒體而言,其作為一個新事物,當前還處于快速的演變中,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自身的教學開展中還要注意不斷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應用水平,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隨心應手地借助新媒體展開教學。
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而言,其在校學習的重點還是自己的專業課,因此對于思政課的重視性不足,要長久性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將藝術專業的知識融入到思政課中。一方面,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應該選擇藝術相關的案例,針對不同的專業選擇相關的案例。例如國畫專業生便可以選擇和中國美術史相關的案例。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則是可以選擇娛樂圈的一些政治亂象作為案例展開教學。從學生的專業出發,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繼而開展思政課程的教學,實現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還可以將藝術專業知識充分應用到思政課中,例如在法律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就意識形態和藝術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論斷,以藝術中的道德準則為切入點,進行思政課知識的藝術化,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效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達到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本文在對藝術院校思政課的特殊性予以闡述基礎上,就現階段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取得的成就進行概述,最后還對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可采取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索,得出以下幾點研究結論:藝術院校的思政課開展,教師層面特殊性體現在教師對藝術類學生認知相對缺乏、認同感相對缺失兩個方面。學生層面特殊性體現在重視性相對偏低、學習難度大兩個方面。新媒體是指相對于廣播、報刊以及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的新媒體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面對諸多挑戰,鑒于此文章提出了應用新媒體豐富教學內容、創建新媒體平臺,提升教學主動性、提升教師綜合教學水平、將藝術專業知識充分融入到思政課、合理選擇藝術案例展開思政教學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院校思政課發展策略,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