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陶陶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輿情成為大學生運用網絡載體表達建議、傳播思想的重要載體,但是不良網絡輿情的擴散和傳播,直接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活和高校教育管理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高校要綜合分析網絡輿情的成因,積極探討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把握網絡輿情的領導權,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社會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1]。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基本媒介,用來表達思想觀點、傳遞情感態度和闡述意見建議的一種方式。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一)隱匿性。互聯網作為開放、虛擬的空間,網絡輿情的表達主體的性別、身份、年齡、職業、愛好等信息采用網絡符號的形式隱秘,同時可采用匿名或者網名的形式自由地發表見解和觀點。(二)豐富性。網絡輿情的內容覆蓋面極其廣泛,包括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熱點話題、日常生活等問題,通常會涉及到各群體的公共利益,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討論。(三)時效性。網絡成為社會輿情和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互聯網可以使輿情信息的傳遞和更新突破時空的限制,人們能夠自主獲取網絡資源,第一時間獲取資訊并發表觀點、表達看法和交換意見,使網絡信息實現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網絡輿情的發展,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2]。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區別和相互滲透,二者之間緊密關聯。一方面,網絡陣地成為當前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然而,網絡輿情則成為社會事件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縮影和現象延展,其相關內容會對大學生的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等產生直接的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百度貼吧、高校論壇、校園網站、微博、QQ和微信等網絡平臺發布狀態以及發表觀點,通過網絡輿情的觀測,幫助高校從宏觀的角度全面掌握大學生真實的價值傾向和思想訴求。另一方面,因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對網絡信息的選擇和把握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極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感染,特別是聚焦高校網絡輿情,可以準確地把握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流變,掌握網絡輿情的方向定位,搭建科學的網絡思想政治平臺,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思想建設,高校要遵循社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準確把握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鞏固高校的意識形態,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輿情傳播的主要載體[3],網絡信息的傳輸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各國文化之間交流和碰撞,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教學的困難。網絡信息的發布和獲取方式相對便捷、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大學生可以自主地運用電腦、手機、平板等獲取海量的網絡資源,由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不夠健全,側重追求個性和自我,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但分辨能力卻很匱乏,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文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政治意識淡化、理想信念動搖、思想道德滑坡、自由意識泛濫,歪曲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這會嚴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同時,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監管依然存在滯后性,網絡輿情的管理形式不靈活、管理內容缺乏創新性,管理方法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對于突發性、應激性和互動性較強的校園事件,高校多是采用傳統的思想教育為主,缺乏網絡輿情報道的及時性、突發事件的跟蹤性和實時熱點的有效性。
面對始料不及的突發性網絡輿情事件,高校要全面提高網絡輿情的應急能力、公關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切實加強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從源頭看,高校要加強網絡平臺的監管工作,認真甄別虛假和不實的網絡信息,科學地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對網絡信息的發布嚴格把關,進一步規范信息發布的渠道和具體內容,同時高校要加強網絡資源的共享,密切各高校間的溝通、協調和配合,積極開展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測、大數據分析和科學的預判,全面推動網絡輿情監管的準確化、動態化和科學化。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效能,加強思想文化建設,通過校內廣播、專題報告會等豐富的教育形式,培育師生良好的輿情觀,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大學生德育工作科學求實、不流于形式且狠抓落實。[4]尤其是針對重大的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全體師生要堅持做到不傳謠、不信謠、不歪曲事實,堅持以正確科學、客觀理性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認識和看待網絡輿情信息,營造一個健康安定和諧的校園輿論環境。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實立足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實際,積極創新教育理論,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內容,拓寬教育載體,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平臺建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突破。高校要不斷健全思想政治網絡輿情工作的體制,完善網絡輿情的預警機制,強化網絡輿情的預防,積極創新網絡輿情的管理方法。首先,高校要準確把握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傳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握網絡傳播的風向標,強化正面引領和宣傳作用,切實筑牢大學生思想政治的陣地。其次,在網絡輿情的預警階段,高校要不斷強化網絡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專門成立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分析和處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準確及時、有針對性地對網絡輿情有關信息實施廣泛搜索、整理匯總和客觀評價。[5]再次,高校要不斷完善網絡輿情的評估體制,對網絡輿情信息的基本性質、具體內容和預期產生的后果做出科學的預判,倘若一旦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信息,高校要及時做出快速合理有效的預警,并采取積極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最后,高校要堅持以大學生為中心,基于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將網絡輿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融合,根據當前網絡輿情的發展和變化,不定期地對德育內容做出恰當的調整,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化、系統化和科學化。
高校要切實增強網絡輿情的引導,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完善預警和評估體制,充分發揮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監管能力,提高高校應激反應速度,優化信息的處理效能。高校要增強網絡輿情的監控力度,對不良的網絡輿情信息盡早發現和及時規避,消滅在萌芽階段,消除負面言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網絡內容,堅決遏制不良網絡輿情信息的傳播。同時,高校要強化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拓寬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覆蓋面,高校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培育大學生的辨識和自律能力,切實抵制不良網絡輿情信息侵蝕和干擾。高校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陣地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開展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將有價值的德育教育內容展現于網絡教育平臺,充實和豐富教學的內容,整合和優化教學的形式,讓教育的內涵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大學生,使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設置彰顯理論價值、人文特色和時代氣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除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外,教師可以運用網絡平臺,采用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表現形式,將時事政治、國家方針政策、道德模范事跡等傳遞給大學生,使大學生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的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高校通過思想的浸染和社會正能量的熏陶,全面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應變能力,切實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識別水平,為大學生營造優質和諧的校園文化新環境。[6]
高校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的影響力,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切實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高校要緊密結合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對網絡輿情的加強預防、管理和控制,并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對德育內容隨時做出適當調整,加大德育宣傳的力度,切實保證德育工作的貫徹和落實。高校要優化師資力量,增強教師的職業素養,選拔和任用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承擔大學生教育和網絡輿情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通過組織德育工作專題培訓、細致講解網絡輿情業務知識、開展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分析等活動,進一步強化高校網絡輿情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網絡輿情管理能力和網絡文化業務技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對網絡輿情信息的獲取和判斷,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的認知能力和網絡道德素質,為大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網絡輿情信息指導,更好地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在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要積極健全網絡輿情的監管體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加強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完善大學生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