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 吳玉婷 李 麗 聶陸思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經過對傳統校園糾紛治理模式的考察以及國內外新型校園糾紛解決模式的借鑒,建立一個在黨委、團委指導下,由學生依照法律、學校規章制度及自治條款,獨立自主開展工作,致力于庭審化解決學生糾紛、普法教育、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組織——校園法庭,已經具有可行性基礎,且對于促進高校治理觀念由“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轉變,倡導高校學生運用法治思維解決糾紛,化解學生矛盾預防糾紛惡化具有深遠意義。①
庭審化、自治化解決高校糾紛是國內全新的一種解紛模式,校園法庭的具體建構并無可借鑒的學術和實踐基礎,故筆者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于本文首次提出校園法庭庭審化解決高校糾紛的具體建構設想,并闡述如下:
校園法庭建立之目的是學生自治庭審化解決校園糾紛,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在于保證校園法庭獨立運行,不受學校行政部門干預。故校園法庭專設辦公室和人事處,由辦公室負責財務和后勤調度,人事處負責成員遴選和調配。
鑒于校園法庭與現行法院有共通之處,在此以現行法院為藍本,探討校園法庭機構設置之獨立性難題,并提出相關解決辦法。許多學者認為,現今出現的司法權實際上難以獨立的原因在于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在法院財政及人事任免上享有絕對的權力,并主張通過把這兩種權利收歸中央或較高級別的權力機關,來克服司法權行政化、地方化。②基于此現狀,我們在校園法庭機構設置上著重把握財政及人事權的配置。校園法庭設置辦公室負責財政及后勤調度,其財務款項來源于學校專項撥款,保證財務獨立。人事方面設置人事處,從前期的人員選拔到中期人員的繼續培訓及后期的人員考核都由校園法庭人事處進行組織,不受學校行政部門干預,以此保證人事獨立及人員的專業性。
從立案、審理、執行均有機構履行相應職能。
立案處主管立案審查,對案件進行篩選?!缎@法庭自治規則》對受理案件范圍做出來明確規定,符合校園法庭受理范圍的,審查立案后直接轉審理處進行調查審理。超出受理范圍,依法應當由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校園法庭不予受理,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校園法庭可以在職權范圍內給予其法律援助,由立案處人員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
審理處由審理部門、調查部門組成。審理部門是庭審化糾紛解決模式的核心機構,依程序對校園法庭受理的案件開庭審理。將高校糾紛解決庭審化,實質上是貫徹了庭審中心主義的司法理念。糾紛的審理集中于庭上,可以使裁判者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當庭口頭陳述和辯論,從而形成案件事實真實性的內心確認,并據以對案件作出裁判③。調查部門是校園法庭的取證機構,依職權或依申請啟動調查取證程序。同時由于案件事實的證據是客觀存在的,調查部門搜集證據時,不得以虛構、推測、假設的方法調查證據,應當依照客觀原則進行。
執行處送達裁判結果并監督執行。執行處履行送達職能時應當同時告知當事人執行期限以及啟動公示的情形。當被執行人怠于履行或不履行裁判結果時,將由執行處根據庭前雙方當事人簽訂的自愿履行裁判結果承諾書中的懲罰條款在公示欄進行公示,以敦促其積極履行裁判結果。
賦予高校學生自治權,是高等學校法治化進程的必然選擇,但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自治權本身難以限制,可能被審理人員用于謀私,故校園法庭設立監督處對其予以監督。但基于自治性要求,監督處獨立行使監督權,并不參與校園法庭具體事務的管理和決策。對濫用權力、審理不公和程序有誤等有失公允情形提供事后救濟,發回審理處重新組織審理人員裁判。
校園法庭主要由學生組成,優先選擇具有一定法律素養的人員,主要為法學專業學生。學生是校內關系的主體,校園法庭解決的糾紛也大都產生于學生之間,解決糾紛的最終目的在于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選擇學生作為校園法庭的主力軍,使得審理人員能夠基于學生群體的一般經驗分析情理,權衡雙方當事人利益。
學生作為校園法庭主要成員也有其積弊。在處理復雜案件時,由于經驗不足等原因而使案件處理效率低下,或者無法得到較好處理時,由法學院老師、領導以及學生組成的審理委員會就開始發生作用。審理處將復雜案件提交審理委員會,由審理委員會進行決斷,從而提高校園法庭及裁判結果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增強學生對校園法庭的認可度。
以下不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高校糾紛,經當事人申請或同意,校園法庭可以受理:
由于財產糾紛案件的當事人具有法定訴訟權利,故校園法庭無主動介入,強制受理的權力,受理的前提必須是至少一方當事人主動申請或者經校園法庭征求意見時同意受理。學生之間的財產糾紛當事人往往因為案涉財產金額小,訴訟程序繁瑣,不愿意進行訴訟,卻又不自禁滋生憤懣之情,進而可能惡化為暴力事件甚至犯罪,這類案件也將是校園法庭受理的主要案件。
學生間的人身損害糾紛案件中,依據損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刑事犯罪案件、侵權損害賠償案件、預損害案件。預損害案件被筆者定義為即將發生人身損害或者可能造成人身損害的高校糾紛案件,如:未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的人格侮辱案件。其中刑事犯罪案件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校園法庭無權受理;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當事人可以選擇訴訟,也可以選擇由校園法庭處理;預損害案件并未造成法益損害,故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但是校園法庭基于糾紛解決預防惡化的職能,可以進行處理,但處理措施原則上以賠禮道歉為主,一般不涉及賠償。
此類案件在校園內造成了重大影響,若此類糾紛不予解決將在學生之間產生負面效果,也會對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產生影響,故校園法庭作為高校內的糾紛解決組織,需要主動介入,積極解決糾紛的職責。校園法庭的該職責實質上是由年級輔導員主動解決學生糾紛、維護學習秩序職責轉移而來,故對于此類糾紛,不需要當事人申請,也可以主動處理。
高校糾紛中常見的是學生之間的糾紛,實際上學生與學校的內部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具有部分管理權力的學生部門之間的糾紛也是十分普遍的。針對于該類糾紛,基于內部管理的秩序性要求,校園法庭并不能隨意行使糾紛解決職能,但如果有證據證明相關管理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確有錯誤,校園法庭應當以維護學生權益為重。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高校糾紛必然呈現多樣化趨勢,公平合理原則應當成為校園法庭受理其他糾紛案件的依據。但是,在沒有新的事實和理由時,校園法庭不能受理之前不予受理的案件,否則有違公平,也不能受理由其處理明顯不合理的案件,如學術爭議、情感糾葛等。
孟德斯鳩最早在其所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主張“三權分立”學說,分權以制衡,防止權力濫用。我國因國情與西方國家不同,雖不實行三權分立,但審判獨立原則也是由我國憲法、三大訴訟法、法官法等共同確定的基本原則之一。校園法庭解紛庭審化,應當類比我國庭審中審判獨立原則,裁判權獨立于高校行政管理權,不受權力壓制。
同時,輿論可以監督校園法庭裁判結果,但不能介入審理工作,更不能主導裁判者裁判,應當使輿論作為公眾內心正義標準的展示,僅為裁判者對案件進行道德評價的參考。
合法性原則指校園法庭的工作以及對裁判者的職權賦予應當合乎法律規定,校園法庭的審理職權在法律限定范圍內行使。若其行使職權違反法律規定,則該行為及其結果歸于無效。合法性原則構成了本質上尊重學生自治的制度框架,又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專斷權力④。遵守合法性原則,決定了法治與恣意的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其為高校學生自治權的運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約束力,以避免校園法庭蛻變為權力恣意的產物。
平等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又是一個社會在形式上所要追求的價值、原則和道德理想。康德提出的“平等”是每個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亦即“人們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則而相互限制的意愿在作用和反作用方面的平等”⑤。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平等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校園法庭運行所遵循的平等原則,在吸收康德和我國民訴法中平等思想的基礎上,特指校園法庭庭審化解紛過程中,裁判者應當賦予當事人雙方平等的辯論機會,使其平等支配權利和履行義務。
本文對于校園法庭構建和運行的設想是初步和淺顯的,校園法庭作為一個新生的校園糾紛解決機構,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但是在高校內建立由學生自治,參照法院機構設置的校園法庭,以庭審的模式解決高校糾紛,能夠使高校學生在大學生校園便形成程序與實體公正兼齊、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法律認知,產生依法解決糾葛,遵紀守法的法治觀念,最終推進依法治國法治進程的發展。筆者也期待著,校園法庭隨著逐步摸索日臻完善,成為全國高校內部的常設性、普遍性組織。
[ 注 釋 ]
①法治視角下校園法庭高校糾紛解決模式初探[J].法制與經濟,2019,3-4.
②翟淋華,黃青山.論我國審判獨立之障礙——基于成都孫偉銘案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0(31).
③于杰.淺析“直接言辭”原則[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9).
④于慶生.合法性原則的非工具性道德價值——哈特立場的重新解讀[J].北方法學,2015(5).
⑤和慶剛.康德公民倫理思想探析[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