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楠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民事執行難近些年來一直是妨礙我國司法實踐工作順利進行的絆腳石,一部分當事人拿到勝訴判決卻得不到有力執行,大量生效的法律文書成為“法律白條”,嚴重損害法院的司法權威,破壞社會和諧,降低司法公信力。我國各級法院在如何有效推進解決執行難向縱深發展方面作出了許多創新性的工作。為更好保障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有效震懾惡意抗拒執行的被執行人,解決執行難問題是迫在眉睫的。
執行難是指人民法院生效且具有執行內容的法律文書,由于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無法使之實現或難以實現,而導致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實現的情況。
在司法實踐中,相當一部分被執行人蔑視法律權威,采取各種手段躲避執行,導致執行法院尋不到被執行人,影響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便利,人口流通數量也隨之加大,也為被執行人外出躲避執行提供便利,戶籍所在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導致執行法院找尋被執行人的難度加大,加大法院執行工作的壓力。據統計,全國法院在受理的執行案件中,因找不到被執行人而無法執行的案件占30%左右。
被執行人無可供執行的財產也是執行工作開展的一道障礙,被執行人往往采用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登記在他人名下、在執行前惡意轉移隱匿名下財產等方式,有計劃的使自己成為“窮人”。導致執行法院無法查明財產真實情況,借此以躲避債務,嚴重阻礙執行工作的開展。
由于執行的標的是被執行人的財產,關系到個人的切身利益,一些被執行人四處逃竄躲避、轉移隱匿財產,甚至公然暴力抗拒執法,糾集大量無業人員制造混亂,嚴重影響執法人員正常開展工作。
在實踐中,缺乏良好的執行聯動機制。部分協助執行人怠于履行協助義務的情況頻有發生,有的協助執行人甚至幫助被執行人轉移、隱藏財產,逃避法院執行,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執行法院的工作負擔。
有關民事強制執行的法律只有《民事訴訟法》執行篇中的35條,而最高人民法院制發的關于執行工作的司法解釋,又因其只能是對法律的說明性與彌補性規范、不能替代法律而留下種種遺憾。①執行制度和審判制度不論是性質上還是功能及價值上都存在著差異,將兩者統一規定在一部民事訴訟法中,給人一種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錯覺。最高院出臺的司法解釋因其效力等級,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加大對“老賴”的懲戒力度、相關主體的協助執行義務等。
1.執行干警數量不足
案件數量逐年增長,但執行干警人數相對較少,而且執行案件的工作負擔甚至遠遠超過審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執行案件的繁重與執行干警缺乏的沖突,導致大量非員額內執行法官甚至助理都投入辦案。
2.執行人員能力不足
受“重審輕執”思想影響,執行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質往往低于審判人員。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缺乏創新,缺乏責任心,態度消極。一部分執行人員不能充分吸收新知識,無法很好的處理新型案件,有的存在畏難心理,導致執行效率低、質量差。
3.法院存在消極執行行為
部分法院對待執行工作隨意性強,應當執行而不予執行,執行機關久拖不執,以各種理由搪塞申請人,推卸責任。對申請人提供的財產線索應當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而未及時采取。執行法院的這些消極行為,會損害申請人利益,錯失執行的有利時機甚至加重未來的執行負擔。法院訴訟風險提示不到位、法院為求穩妥要求的擔保條件苛刻,都導致了保全措施不能廣泛積極的適用,也給執行工作帶來困難。②
4.地方保護主義
一些領導片面注重地方利益,為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不惜利用權力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有的甚至與被執行人暗中勾結,為其通風報信,幫助其逃避、抗拒人民法院的執行,嚴重影響法院的正常執行秩序。
1.申請執行人原因
有的申請執行人在與他人發生財產往來時風險防范方面意識不強,事先不要求對方提供擔保,到執行時才發現被執行人根本沒有履行能力。有的申請人在訴訟時不申請財產保全,給被執行人創造了轉移隱匿財產的機會,導致最終無財產可供執行。還有的申請人與被執行人私下達成和解協議,怠于主張權利,又不告知法院,甚至為了躲避繳納執行費,隱匿行蹤,造成案件執行陷入困境。
2.被執行人原因
有的被執行人無固定工作又居無定所,也無法查明財產狀況;有的被執行人惡意轉移隱匿財產,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登記到他人名下或低價變賣甚至無償轉讓財產隱藏對價;有的假意和解、濫用執行異議來阻礙強制執行程序的進行,最終卻不履行;有的被執行人惡意或暴力阻撓法院的執行;有的被執行人無履行能力,導致執行不能。
在法院強制執行中,會需要被執行人所在單位、社區、存貸款銀行、房屋或車輛登記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或個人的協助。有的協助義務人對法院的強制執行不予配合。比如出具的查詢資料不完整、不真實;以各種理由給法院的查封、凍結制造障礙;有的甚至給被執行人通風報信,拖延時間幫助被執行人轉移存款。
我國相關執行立法的不完善使依法行使執行權的法院無法順利解決執行案件,造成執行難問題長期困擾的窘境。有學者在談及我國執行難的原因時,就明確指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執行程序屬于混合編制,將強制執行規定包含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很不合理,也不太符合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世界法制潮流。③瑞士、日本、法國、英國、韓國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制定單行的強制執行法。
近些年來,最高院制定了《關于執行擔保若干問題的規定》、《關于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司法解釋,自2001年來,最高法先后起草了六部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全面開展,為制定專門的執行立法創造了良好的司法環境,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執行立法的經驗,結合我國司法實踐,有必要出臺一部專門的《民事強制執行法》。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將民事強制執行法列入二類立法項目。通過系統、完善地專門化立法,可以進一步提升民事執行的規范化、體系化,彌補現行規定漏洞,創新執行機制,有效破解執行難的問題。
除此之外,對于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構成犯罪的被執行人,還應該完善刑法313條的相關規定,增強條文的可操作性。不能僅限于拘留層面,應根據情況,及時啟動刑罰措施以增強對失信被執行人的威懾力。
加強對執行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知識培訓,并加強執行人員與其他業務部門工作人員的交流學習,全面提高執行人員的執法水平。加強執行隊伍廉政建設,加大執行監督力度,解決執行人員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等問題。對執行人員的工作行為加以規范與指導,嚴格對執行人員任職資格、考核晉升的規定,力求執行工作公開、公正、高效的開展。
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當然有權監督法院的執行活動,嚴肅執行人員的工作作風,防止司法權利腐敗。同時,法院要主動接受人大的監督,定期向人大匯報工作,更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進一步深化執行公開,通過多種現代化媒介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開相關案件執行流程信息,以確保當事人、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執行工作情況。
加強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建立失信人黑名單制度。健全網絡查控體系,及時查詢被執行人的信息,完善網絡司法拍賣模式。2018年最高法的《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很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措施。在當前網絡時代,法院可以通過報紙登示、張貼海報、網絡宣傳、快閃短片等方式將“老賴”的相關信息公之于眾,并對惡意逃避執行的被執行人采取限制出行、限制高消費、凍結電子錢包、劃扣養老金、子女不允許上重點私立學校等相應的方法。
公民法律意識淡薄是造成執行難問題的原因之一,要想有效緩解執行難問題,就必須增強全民法律意識,通過訴前財產保全、設定擔保等方式確保執行的順利進行。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公民自覺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的意識。
[ 注 釋 ]
①葛行軍.民事強制執行實務專題講解,2007:264.
②張佰君.論人民法院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及破解對策[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③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