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祺
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溫州 325014
根據我國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等多個部委于2016年8月共同頒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P2P平臺是撮合借貸的網絡信息中介,自身并不參與借貸行為,因此,P2P平臺應該只為有投資需要的貸款方和有融資需求的借款方提供單一功能的信息交換平臺,其職能僅限于運用風險控制能力,為投資人篩選出資質和信用較好的的借款人,給出建議費率和投資期限,投資決策最終由投資人自己做出,后果由投資人自己承擔,平臺只收取服務費,本身不應有任何信用擔保功能,更不應當直接參與交易。
然而在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層次不高、金融監管不夠嚴格、個人征信系統滯后、業務統計路徑不明等現實背景下,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產生了私設資金池、虛假標的、虛假產品、虛假擔保等諸多亂象,這和不需要資金門檻、只需備案就可以獲得行業準入的純粹信息中介有著相當的距離,大量個體投資人與大量個體借款人之間通過非接觸性的P2P互聯網借貸平臺直接獨立展開借貸業務,存在多重風險,如若缺乏規制,極易引發涉眾事件甚至刑事風險,影響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筆者以“網絡借貸”為關鍵詞搜索中國裁判文書網中的刑事案由,顯示2014年至2018年12月全國共187起刑事判決結果,其中2017年達到峰值70起,案件廣泛分布于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數量以浙江省(26起)、山東省(25起)、廣東省(21起)居首,罪名集中在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以及合同詐騙罪,犯罪事實基本均涉及被告人設立P2P互聯網借貸融資平臺,向大量社會不特定人員非法集資。經梳理案情,P2P網絡借貸平臺具體涉及的刑事法律風險可分為以下幾類:
網絡借貸平臺相關的刑事案件中最常見的就是通過私自設立“資金池”,吸收眾多民間資本,導致非法集資犯罪風險。資金池的出現,使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的現金流不再穿透,為平臺通過陰陽合同甚至挪用客戶資金提供了空間;使投資人自主投標變為平臺讓投資人賺取相對固定的利息、由平臺本身擔保風險的運行方式;使債權在個人主體之間的轉讓變為由平臺自身來募集資金,原本提供直接融資服務的信息中介逐漸衍變為影子金融機構,本身就存在極大資金風險。況且現實中P2P網絡借貸行業魚龍混雜,眾多公司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將非法集資名目包裝成投資理財、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理財、金融互助理財、股權理財等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犯罪手段不斷翻新,令普通民眾甚至專業人士甄別困難。P2P網絡借貸平臺如果成了變相的擔保公司,或者利用網絡平臺吸取資金的“小額貸款公司”,一旦卷入非法集資,涉及的集資參與人數和涉案金額較之傳統集資均會大幅上升,處置難度極大。
網絡借貸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就在于其使用了類似支付寶的信用擔保模式交易。如果資金通過個人賬戶運行,平臺運營商的賬戶通常被用作貸方和借方之間的中間賬戶來轉賬。平臺運營商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控制平臺中大部分保留資金,形成獨立系統的資金循環。通過虛假賬戶和在途資金,平臺運營商有機會使用大量閑余的客戶資金投入高風險行動,這些行為可能導致資金流動風險、金融信用和操作風險,并增加非法套現乃至洗錢等犯罪風險。而且我國網絡借貸行業發展速度快,涉及地域廣,牽涉行業多,在合法外衣的包裝下,其洗錢行為很難監管。
P2P網貸平臺在投資人注冊時往往要求其上傳身份證、上傳個人照片或視頻、填寫銀行卡號等提供多項個人信息以便實名認證個人資料,雖然具體的電子合同及相關管理辦法都規定平臺有保密用戶個人信息的義務,但由于技術維護上并非滴水不漏,該平臺仍然有可能受到黑客入侵和攻擊系統,這可能導致投資者或出借方用戶個人信息的泄露或相關交易數據被人為惡意篡改,引發投資人或公司本身的財產損失。
因為網絡借貸平臺設立門檻低,市場潛力大,在法律限制少、外部監管松的環境下,特別是當前我國個人信用報告制度不健全,網絡借貸的交易數據無法進入央行信用報告系統,而央行在小微觀個人信用體系上也不能達到完全覆蓋的程度,P2P平臺借款人的信用資質本身就弱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借款人。因此網絡借貸極易涌現法律風險,可能產生的情形包括:第一,借款人涉嫌欺詐,即通過平臺借錢之后切斷聯系,損害投資者經濟利益;第二,借貸平臺涉嫌欺詐,投資者將資金轉移到網站賬戶后,帶著資金潛逃,這也損害了投資者的經濟利益;第三,借款人或借貸平臺編造虛假項目,使用不對稱的信息虛構借款名目,誘騙投資者投入資金;第四,逾期兌現,借款人未按合同約定償還本金和利息,可能被平臺通過非法手段如非法拘禁索要欠款,從而引起相關刑事案件;上述行為可能違反多項刑法罪名。
引發網絡借貸犯罪的原因很多,對網絡借貸犯罪的治理也涉及到多個方面,屬于系統的綜合工程。打擊網絡借貸犯罪,需要采用多種手段,從多方面多維度去完成預防風險、控制風險的目標,特別是需要圍繞網絡借貸平臺是信用中介機構這一本質,對網絡借貸的立法、執法和監督開展工作,不單單要嚴格限制網絡借貸平臺的從業領域,還要從法律角度重點治理網絡借貸平臺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傳播,以及對資金的操作管理,建立聯動綜合治理模式。詳情包括:
目前以網絡借貸平臺為主體的網絡金融刑法風險逐漸加大,立法上應當嚴密條文解釋,司法上應當限縮適用范圍,從經濟體制、特定環境、制度視角等方面,使網絡借貸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活動在刑事立法方面得到完善。在處理網絡借貸犯罪案件時,尤其在定罪量刑時,考慮犯罪緣由和后果,區分不同作用人員的行為性質,做好預防犯罪工作。如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對有關部門提出檢察建議、發布金融檢察白皮書、發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對網絡金融犯罪作出風險預警提示,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提供工作參考,防止潛在金融風險。
網絡借貸領域的風險是復雜的、隱藏的、突然的、廣泛的和易傳播的,在綜合考慮各類風險的前提下,應當制定完整的處置方案,化解現有風險,控制可能風險,牢固掌握不發生地區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作為新興的金融行業,在鼓勵網絡借貸平臺創新發展的同時,相關監管部門要完善機制建設,合理設定業務范圍,建立檔案管理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建立風險處置和預警機制,并完善互聯網金融業的廣告監管。
我國以P2P網絡借貸模式為主體的民間草根金融,因為脫離官方監督管理,極易造成風險而飽受爭議,部分原因是我國的金融監管政策受到金融抑制和嚴格監管這一歷史主流思想的影響,對金融從業者實施嚴格的準入審批制度,導致我國的正規融資形式多為間接融資,即通過銀行等中介機構取得資金。但由于種種限制,中小企業和個人很難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資金。當通過股票、債券發行或股權轉讓等直接融資的門檻過高時,急需資金的企業和個人只能轉向私人融資。面對地下金融的混亂景象,應當改變習慣性金融抑制政策的觀念,擴大市場開放,承認政策制度對金融監管的限度,即以法律形式確定民間金融的法律界限,對合理合法的金融模式予以支持,對界限之外的金融模式予以規制。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的共同特征,其發展壯大切實支持了實體經濟,需要重點清理的是以網絡借貸之名,行龐氏騙局之實,阻礙網絡金融市場正常發展的劣質網貸平臺,不能為了防范風險而忽略網絡借貸對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采取一刀切措施。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應以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為主,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現象。整頓治理和發展擴大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幫助其回歸普惠金融的本質,為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人實現直接借貸創造有利條件,讓網絡借貸為服務我國實體經濟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