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敏
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講話的發表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提升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視。把握好治國理政的規律,就必須對以往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根據時代要求作出新的決策。
改革開放前后三十年根本任務發生轉化,這意味著國家治理的側重點也應做出相應的改變。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針對中國當時積貧積弱的現實情況,解決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質問題成為當時最為迫切任務。因此,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做出了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①,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里,我國社會的主要問題在于生產落后、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匱乏,與人民的需要不匹配,因而提高生產力成為了必要,且刻不容緩。這不僅是黨理政治國的根本任務,也是中國人民的迫切希望。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了當時黨治國理政的首要目標。
由于前三十年的發展,我國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受“先富帶后富”的策略,以及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弱點和缺陷的影響,使得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貧富差距向兩極化方向發展。新時代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決定了黨治國理政的根本任務也需作出相應的改變。實現公平正義、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成為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根本任務。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的實現成為了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目標。這不僅是對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治國理政策略的深化和升級,更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遵循。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取得重大進步,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存在。黨中央聚焦當前社會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惡化、發展內外聯動不足、社會公平正義得不到有效體現等現實問題,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這不僅是對以往發展理念的深化,也是對以往的經驗和實踐的深度概括,體現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水平的提升。“五大發展理念”,明確了黨今后的發展道路該向何處走、怎么走,是黨對國內外兩個大局的統籌,也是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貫徹到治國理政當中。共享發展理念更是體現了黨堅持人民導向的治國理政理念。
習總書記指出“沒有思想就沒有靈魂,沒有理念就沒有方向。”思想是靈魂的內核,理念是方向的明燈,“五大發展理念”就是黨治理國家、處理政務的指路明燈,而燈芯就是共享發展。共享發展理念與前四個發展理念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強調的是發展過程中“如何做”的問題,它解決了黨應該如何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共享”則強調的是發展成果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堅持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是發展成果分配的完美回答。它體現黨把滿足人民對發展的訴求放在首位,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治國理政根本立足點。“五大發展理念”是黨治國理政的有效武器。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②,在新時代以前,黨建的重心在于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新時代以后,黨的建設重心以滿足人民訴求為最高標準,以提高執政能力為基礎,全面統籌黨的各方面能力建設,這體現了黨從側重黨建向黨治的過渡,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以來,黨建的關鍵在于使黨的執政能力與人民的訴求相匹配,滿足人民對執政黨的需要。這要求黨首先要嚴懲貪官污吏,將反腐倡廉建設進行到底,讓人民看到黨治黨的決心,維護人民利益的決心;其次要推進學習、服務、創新型執政黨建設,這是提升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必經之路。此外,還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防止黨同人民的“魚水關系”變成“水火關系”。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建,歸根到底還是要提升黨治,滿足新時代“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需要。在秉承“黨領導一切”的重要政治原則前提下,把黨章作為根本遵循,黨內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按照黨章的規定來辦;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第一位,推行黨務公開化,權力透明化,優化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使其有效結合,達到1+1>2的效果。從職位、責任、政績三個方面重新塑造黨員黨建意識;以“從全面嚴治黨”為新時代黨建的根本保障,以“隊伍建設”為新時代黨建的實施路徑,從紀律、問責、監管、素養、能力、作風六個維度深化全體黨員責任擔當意識。
[ 注 釋 ]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138.
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