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瑜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043
第一,網絡版權侵權嚴重。盜版侵權不同于傳統方面的盜版,網絡盜版借助于搜索引擎連接、社交軟件的分享和云網盤自身具有的上傳快、下載快、用時短、成本低的特點,給予網絡盜版可靠的傳播平臺,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管理,將會對我國的版權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作品權屬難以確定。證明自己是作品的原著作權人這個過程比較復雜,要提供權利證明,需要找到與網絡作品對應的網絡運營商,讓其準確找到發布時間時后臺所對應的數據。而較多的用戶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權都采用匿名的方式出現在網絡中,并且存在抄襲、更換署名的情況,增加了查明權利人身份的難度。
第三,取證方式困難。在網絡版權侵權的案件中,法官一般采用“誰主張誰舉證”舉證規則,對權利人而言,他不僅要證明自己是作品的權利人,還要舉證證明存在侵權的事實,在司法實踐中,因舉證不能而敗訴的權利人比比皆是。為了防止證據的滅失,當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或者進行公證等措施,及時提取或者保存證據。但是電子數據的可篡改性、易刪除性導致證據的內容以及侵權的時間不易確認,給取證帶來諸多不便。
第四,侵權賠償數額難以確定。據統計,99%以上的知識產權侵權類民事案件適用法定賠償審結,導致法定賠償使用的泛化,造成商業性維權或“版權流氓”現象的大量出現。法定賠償過多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同樣會造成賠償額普遍降低。在網絡侵權環境下追蹤的困難是造成法定賠償情形泛化、賠償額度普遍較低的情形根本原因,當事人無法根據自身作品的價值來確定被侵權損害賠償的數額。
區塊鏈技術最早起源于2008年,由化名為“中本聰”的學者在發表的奠基性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中首次提出,但目前尚未形成統一公認的區塊鏈定義。
目前,學術界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進行定義。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特定組合的數據結構,此結構按照時間順序并以鏈條的方式組合,同時結合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去中心化共享總賬,能夠安全存儲簡單的、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廣義的區塊鏈技術則是利用加密鏈式區塊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與分布式計算范式。
區塊鏈技術逐漸被眾所周知,得益于其突出的特征,結合區塊鏈的原理和結構可以總結以下特點:
第一,去中心化。區塊鏈為分布式存儲、去中心化的一種存儲設備,是由精密的算法在各個節點上建立信任鏈,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有完整的存儲拷貝數據庫的副本,整個數據庫中采用一種點與點相傳輸,共同更新、維護和存儲,無需其他程序介入,不會出現因中心被擊破整個數據庫都被摧毀的后果,真正實現去中心化的效果。
第二,不可篡改性。區塊鏈技術是通過一種加密算法的方式形成的數據庫,具體來說是一種非對稱性的加密方式,是基于橢圓曲線加密技術的公私鑰來實現加密技術。通過這種非對稱環境下的加密技術共建彼此之間的共識信任。公私鑰之間有相關性,對于公鑰加密的內容,只有對應的私鑰才能將其破解;相反,私鑰加密的內容只有公鑰才能破解。這就是區塊鏈本身具有數據不可篡改行和加密性特點的原因。
第三,時間戳。區塊鏈本身是由一串連接的數據塊組成,每一數據塊均由區塊頭和區塊體組成,區塊頭部分包括我們所說的時間戳、哈希值和哈希樹的根植信息。而其中的時間戳就是證明存在性的唯一參數,它能夠證明某一特定時間段必定存在特定數據。用戶可以通過該值追溯任意版權記錄以及其當前的狀態。
第四,可擴張性強。區塊鏈技術本身采用的是一種獨特的“工作機制”,根據用戶們不同的交易需求和使用環境,區塊鏈技術可以組成不同的全新的版本。此外,以上變化均不會影響已經發生并且在區塊鏈上進行確認過的版權交易。所以,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系統具有足夠的健壯性和靈活性。
任何一項新技術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區塊鏈技術才剛剛起步,面臨各種方面制約。我們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區塊鏈將來的應用和發展。針對區塊鏈現在以及將來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的思考和建議:
第一,為了讓區塊鏈技術更好發揮保護版權的作用,應加強產業界和學術界的結合,促進兩者相互發展,產業界主要以開展戰略性研發為主,力求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研發,注重與市場需求相向而行;第二,在研究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同時,加快對區塊鏈相反或競爭技術的并行研究,如光纖網絡基礎、去中心化平臺等,保障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第三,掌握國際行業技術標準話語權,在研發技術和規劃專利布局的同時,應積極參加相關技術規則和標準的制定活動;第四,完善相關的立法和政策,將區塊鏈技術納入國家版權保護的立法范疇,使得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保護有法可依;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促進區塊鏈技術下的網絡版權保護與傳統的版權保護相互融合。
任何創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區塊鏈技術用于版權保護之路還需要學界和業界進一步探討,一方面要對其潛在的風險有所警惕和回應,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運用新科技,不落后于科技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