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禎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在研究經濟法過程當中,價值目標一直以來都是專家學者探討研究的熱點,觀點也不盡相同,基于研究者本身價值理念以及出發點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一元論觀點。該觀點認為經濟法在體現其價值目標時所具備的是唯一代表經濟法本身特點及精神的價值目標。(2)二元論觀點。二元論觀點下認為經濟法具備雙重目標,即公平和效率。(3)多元論觀點。持該觀點學者認為經濟法所體現出的價值目標并不是單一或雙重的,其價值目標內涵將更加豐富復雜,單一或雙重價值目標并不能在日漸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體現出其價值意義,該觀點認為經濟法的價值目標在于“發展、公平、安全”或者“存在價值、資源價值、法權價值、社會價值”等。從不同經濟觀點來看,這些理論都可以有效反映出經濟法的價值屬性,具備一定合理性,但是對于經濟法的價值目標探索依舊不成體系,缺乏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因此本文將從經濟法價值目標最基礎分層,即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對經濟法價值目標進行分析探索,力求完善經濟法價值體系建設。
從經濟法的工具性價值來看,其主要價值體現在對經濟行為的規范、提高經濟行為效率以及保障社會公平性上。
與其它法律公平性價值一樣,經濟法所蘊含的價值體系中,公平性是經濟法體現出的最基礎價值之一,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導向下,經濟法中的公平性價值有了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涵義,拓展了公平性傳統內涵,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個體公平或者人際關系公平價值以外,還需要注意經濟法所體現出的代內公平價值以及代際公平價值。具體而言,代內公平指的是同代人類及其它生命在經濟開發以及可持續生存條件方面的利益公平,它保障了人類在生存與發展兩方面的平等權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法律體系建立的基礎;代際公平則是人類在各時間層面對于生存發展的公平性權力,不能再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后代人發展生存權力,體現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和保護地球資源的觀念。
效率指的是經濟行為中投入與產出間的比較,分為個體和整體、局部與全局、短期和長期。通常經濟法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經濟法的經濟效率價值更多體現在促進社會整體效率上,但是由于社會整體效率概念過于寬泛,可以將其解釋為體制效率。經濟體制囊括了激勵、約束、配置和保險這四種功能性制度安排,可以概括出國家的經濟組織形式。在經濟法研究過程中,對于市場和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不同程度組合會構造出不同經濟體制,四種功能效率也不盡相同。經濟法的效率價值就體現在擁有并衡量四種作用效率上。從宏觀角度上來看,經濟法可以幫助政府實現對市場的指導干預,從微觀角度而言,可以幫助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體制效率。
經濟法的安全價值是其它價值實現的前提,經濟法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追求的是國家整體經濟安全的有效維護,它可以實現人在經濟行為中的經濟安全保障,實現國家整體經濟的鞏固、運行、增長和發展,還能夠確保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競爭力、自衛力以及自主性。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主旨內涵之一,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積極意義來看,經濟法的安全價值體現在保障國民經濟的安全、穩定、健康、協調發展,從消極意義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經濟體系中的不協調因素,控制經濟社會風險。我國目前經濟體制正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安全狀態好壞決定了經濟發展狀態,二者互為因果。在經濟系統中,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都很重要,經濟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無法實現經濟的穩步增長和持續發展。
經濟法的目的性價值集中反映了經濟法的根本特征和精神范疇,其目的性價值體現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上。
可持續發展系統復雜,內涵極為豐富,有著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屬性。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需要將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都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決策當中,引導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政府在做出經濟決策時有著超前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要求。具體而言,政府經濟決策超前性要求指的是政府在做出經濟決策時需要著眼于未來目標從當前現實問題著手。綜合性要求體現在政府決策需要擁有更為寬闊的視野,從更大更廣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做出宏觀長遠的綜合性決策規劃。最后,協調性體現在克服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協調因素上。總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的政府經濟決策,除了解決經濟問題以外,還需要處理協調人與人(代與代)、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影響下,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出現了對于公平觀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在可持續發展公平性法則影響下,傳統法律公平觀念受到沖擊,從可持續發展眼光來看當前法律不公平現象很多。可持續觀點促進了經濟法維護社會公平性發展。此外,在可持續觀點指導下,對于經濟法作用、效益、價值都有了更多的內容評估,要求在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之間實現有效平衡,用發展性眼光看待問題,樹立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效益觀。
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法實踐過程中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從決策機制來看,改變了原來的不可持續發展方式,進一步完善改進了原來的經濟法律行為決策機制,比如健全決策責任制度、公開制度等。此外,在實施經濟法律行為過程中,要求用發展的眼光去考慮行為取向、重點、實施手段等,同時需要對行為后果做出相關評價,實現污染防治經濟行為分析,有效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間的協調發展。
研究經濟法的價值目標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研究的重點,本文對經濟法價值目標進行分層,從工具性價值以及目的性價值出發,對其進行了簡要分析探索。對于經濟法使用而言,其在經濟行為中起到了維護社會公平、束縛規范經濟行為等作用,促進了經濟活動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完善經濟價值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我國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完善過程中,經濟法能夠對其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進行有效化解,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走向起到了良好指向作用,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展。